产业转移被认为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雁阵模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实现共同繁荣的背景下,产业转移也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但是,技术进步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物流基础设施升级引起的供应链变化,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初衷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当年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接近消费市场,从而减少了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半径,降低了物流成本。如今,由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的蓬勃发展,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大大增强,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向周边生产转移的必要性。此外,由于网络平台的繁荣和网络的普及带货经济发展,甚至内地消费市场的扩张,也有赖于一线城市的规划创意和营销体系,这无疑减少了就近生产的必要性。
此前,阻碍产业向周边生产转移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产业集群问题,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上下游合作与支持。因此,在过去,地方政府更注重吸引龙头企业来建立产业集群。现在供应链弹性的增加降低了企业集团迁移的必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单个企业的迁移。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给人才匹配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上所述,由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高、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平台经济的繁荣,相对简单的低端制造企业不需要强调就近生产。相反,高“脑含量”的高科技企业更适合迁往内地生产。成都、重庆等城市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和研发中心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在过去的12年中,随着高科技企业的升级,他们已经从高科技产品的原始设备制造商转向了自主研发和生产。随着研发强度的提高,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在OEM和“山寨创新”阶段,一般科研院所和高校都能满足需求。现在,需要更多的一线顶尖人才加入。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发现,更多的高端人才更愿意留在一线城市发展。除了家庭就业和子女教育等具体考虑因素外,创新社区不愿远离一线城市也是一个更重要的考虑因素。
新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类似的考虑。过去,人们认为,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和竞争压力相比,房地产条件更好、就业氛围更宽松的二线城市应该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构成更大的吸引力。然而,许多具有更长远职业发展愿景的大学生也日益意识到,一线城市大型企业提供的简历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发展是不可替代的。
除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近年来的新趋势是,普通年轻人也更喜欢在一线城市发展,即使前提是他们的收入与二线城市相同,支出也高于二线城市。因为除了一些现实生活的考虑之外,许多年轻人更渴望进入这个世界,看看这个世界。他们周围的小伙伴越多,做出这个选择,就越容易产生比较效果。
随着智能制造的日益普及,可以预期装配线上工人的需求将继续减少。未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就业将集中在生产和生活服务领域,这在大城市明显具有更大的集聚和规模效应,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的变化以及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我们应该在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区域中心城市,更好地与周边中小城市相结合,形成城市群和连续的城市带,更好地形成共生格局,避免大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
总之,宏观政策和区域政策应该顺应当前趋势的变化,即跟随趋势发挥更好的作用。面对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有关部门应予以足够重视,并相应调整现有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引导现实变化,更好地实现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