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写了银行联合保险公司通过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放“高利贷”,将真实借贷成本提高到年息36%以上,引起了业界关注。后来几位借款人进一步向我们曝光了他们的经历和更多细节。
“合规”“高利贷”?借贷成本异常高
借款人A向我们透露,他向阳光信保借款10万元,出借人为中国光大银行。还款分36期,每期4892元,包括阳光保险收取的保费1892元,共计保费68112元。
根据IRR公式,该笔贷款的综合年化利率为41.38%。
借款人B向我们透露,他从迪达成都分行借了97000元,贷款人也是中国光大银行。还款分36期,每期4437.96元,包括迪达保险代收的保费1416.2元,总保费高达50983.2元。此外,还要求B向迪达保险公司购买1038元的意外伤害保险。
(资料来源:借款人B)
即使不考虑意外险,根据IRR公式,这笔贷款的综合年化利率也达到了35.91%。
虽然有人辩称,没有保险公司担保,借款人无法从银行贷款,而且费率由银监会监管,业务合规。但这种解释掩盖不了借款人借款成本畸高的事实。
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类似合作中,保险公司的角色相当于可以提供担保的贷款支持机构。只有保险公司才有资格直接向借款人收取高额保费,而市场上一些助贷机构通过捆绑意外险和服务费的方式收取额外费用,本质上是一样的。
此外,与其他贷款机构美化贷款利率类似,保险公司往往会利用借款人对贷款利率的无知和急需用钱的心理,对具体的收费内容故意隐瞒某些细节。
偷换概念,费用解释模糊
借款人B提到,他明确表示不想找中介,因为收费太高,但最终还是掉进了土地贷款的陷阱。
借款人B曾向迪达房产贷款业务员询问贷款资金来源,业务员称贷款是自己公司做的,每月利息只有1.3-1.4分(年化15.6%-16.8%)。
这里的月利息是指每月保费1416.2元,业务员表述为“迪达定期贷款收取的利息”。经过计算,这个“利息”的年化利率其实是28.31%,比业务员介绍的要高很多。此外,销售人员没有提及贷款方中国光大银行收取的利息。
大地士贷在办理完贷款后,并没有给借款人合同、保单等资料,而是业务员解释说不需要这些东西。
也就是说,借款人B在贷款过程中,只被告知当地贷款会收取1.3-1.4分钱的利息,其他信息都被业务员有意隐瞒。
借款人B说至少要有知情权,然后选择借不借这笔钱。据了解,保险公司业务员淡化保险概念,公然将保费解读为利息,已经成为行业惯例。
另外,关于借款人B通过迪达房地产贷款购买的1038元意外险,由于该意外险与借款行为无关,我们推测这是迪达保险公司或其业务员的单方强制约束行为。这涉嫌违反多项监管文件,包括本月初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整治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的通知》。
手段多种多样,暴力催收有失保险公司身份
借款人A告诉我们,每个月的还款日,阳光保险都暴力向自己催款,后来还冻结了自己的光大银行卡,但不知道是基于什么条款。
借款人B告诉我们,迪达时间贷在每个月还款日前三四天开始打电话发短信催促存钱,如果不存钱就会频繁打电话骚扰,让借款人厌烦。
类似的事件在第三方平台还有很多。
10月13日,郝女士发帖投诉称,她通过郑州迪达时间贷款从光大银行借了8万元,14个月来一直稳定还款。因经营失败逾期,多次与迪达时间贷积极协商,希望在2019年11月23日结清欠款。然而,迪达时间贷款公司态度恶劣,迫使郝女士向亲戚朋友借钱,他们经常骚扰她的朋友和家人。
(资料来源:收集投诉)
另一个案例,周先生说他在阳光保险天津河西店申请贷款14万,已经还了14个月。今年8月,由于资金回笼延迟,他向阳光保险说明了情况。但自称是光大银行的催收人员依然频频骚扰自己和家人,言语难听,甚至威胁要去他们家和学校找他们。借款人很惨,说已经报警了。
(资料来源:收集投诉)
我们之前曝光过其他针对阳光保险的暴力催收案件,手段更为恶劣。
我们认为,保险公司作为正规军,应该采取更人性化的措施来催款,少一些骚扰谩骂,少一些威胁恐吓,少一些冻结银行卡。
费率之争,保险费率亟待规范
按照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率,借款人缴纳的保费金额相当于贷款本金的30%-36%左右,加上银行5%-7%的年利率,借款人实际承担的成本在年化40%左右,甚至不低于很多网贷平台和小贷公司。而保险公司和银行的约束力明显强很多,逾期坏账率会低很多。
从溢价价格来看,借款人A借款10万元,支付溢价68112元;借款人B借款97000元,支付保费50983.2元。扣除其他成本,三个借款人中有两个正常还款就能赚钱,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显然很容易。
从财报来看,2018年迪达保险非车险保费收入151.54亿元,其中保障型保险保费收入49.93亿元,同比增长90.4%。保险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保证保险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但有业内人士表示,地贷表面是保险,实际从事的是贷款相关业务。
来源:布谷新金融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官方账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