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哪一年开始发家(阿里巴巴早期发展简史,马云说淘宝和支付宝是这样起家的)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看到了几篇关于阿里早期的文章,包括出版物,都有待商榷。所以我想写一篇文章备案。当然,文章都是基于公开资料,不一定全对。


阿里巴巴首先推出了两个域名,一个是Alibaba.com.cn,另一个是Alibaba.com。前者内部称为“中国站”,后者内部称为“国际站”。

最早的阿里巴巴网站,其实就是一个BBS加一个主页。该产品的原型确实相当粗糙,现在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在当时,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

两个站哪个流量大,当然是中国站流量大,用户主要是业务员和国内中小企业的一些老板。国际站是一个英文网站,主要面向国际用户。

这两个网站是做B2B业务的。在中国的互联网时代,诚信是个大问题,但也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商机。

中文网的收入来源之一是卖“真诚沟通”。这是什么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许可证”卖给一个想在阿里巴巴上做生意的公司。你没有这个“诚信”,你在网站上做生意也没有信用评级。买了“诚信通”服务后,阿里给你做了第三方认证,主要是查公司营业执照。只有一个服务,一年2300元。这项业务占当时营业收入的20%~30%。

那时候网上支付还没有那么发达,没有用户在线支付什么的。如何说服客户花钱?主要通过销售电话。今天有人说阿里早期本质上是电话直销公司,这并没有错。当时阿里的电话营销团队占了公司员工的一半以上。第一次去电话销售楼层的时候,脑子里嗡嗡作响,一片漆黑,还有大家打来的电话,很震撼。

另一个收入来源是“中国供应商”的服务费。这项服务实际上比程心更早推出。从开始的一万多年,到2005年左右,已经是6万到8万之间,客户数量差不多在一万出头,也就是几个亿人民币的收入。从销售模式来看,自由行客户、程心客户、中国供应商客户形成了销售漏斗,不断进行高净值转化。

吊诡的是当时整个互联网都不相信阿里巴巴能赚钱,都说肯定又在吹牛了。甚至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业务时,雅虎中国的很多员工都持怀疑态度,表示不知道阿里巴巴靠什么赚钱。

简单来说,中国供应商的服务就是卖流量。这话怎么说?这项服务的购买者是做出口业务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阿里表示:这些企业无法在国外推广自己的东西。您可以在支付服务费后将您的产品介绍放在网站上,我们会帮助您在国外推广,让外国人看到。采用的产品形式很简单,就是给企业一个专门的页面(技术上没有个人主页那么复杂),上面可以放一些产品介绍,有数量限制。如果你想上传更多,你可以购买更高的服务。这项服务,内部称之为“中国供应”,占当时营业收入的70%左右。

阿里收了中公服务费后做什么?主要是广告,买流量,在海外做SEO。当时阿里大概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获得流量最多的。当然,这些费用总体来说不可能很多。只要客户觉得有效,有海外商家的询盘,一个正面的反馈,一定的余额就够了,不会有无限流量做广告。至于网站流量,一直都很小,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软硬件成本。阿里可能是实现流量价值最好的公司。

中国供应的客户单价高,只靠电话销售的话是行不通的。我们还需要一个一个的销售去线下拜访客户。这些销售团队扎根长三角、东南沿海,强有力地赢得了中小企业的外贸客户市场。现在有人说当年阿里有个“推”团队。这是对阿里销售的不尊重。阿里的销量比“推”好多了,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当时阿里的首席运营官是技术出身的李奇。可能因为李奇的技术背景,阿里从很小的规模就去做CRM(自己开发),要求销售详细记录客户来访的信息,做不到就罚款。从这个角度来说,阿里的成功也有其必然性。即使在信息技术如此成熟的今天,又有多少销售型公司能够把握CRM的价值呢?

当时阿里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Huicong.com和环球资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慧聪是第一个做媒体商业信息广告的,环球资源是以商业信息杂志起家的。两家公司的创立时间都比阿里和环球资源早,但对互联网的理解和灵活度却相差甚远。还有一点,物理上,他们离国内的商务用户太远了。当然,我们不会谈论公司战略和创始人模式。当时他们对阿里巴巴,尤其是慧聪的评价并不高。公关真的黑了阿里,骂他是“骗子”。当然,阿里的公关也不是省油的灯。那时候看科技媒体全是竞争对手互相骂的软文。

为什么阿里能卖的这么强?回头看,我找到了合适的一群素质一般的人。所以,不是不尊重这个团队,只是实话。马云曾开玩笑说“只要能走在街上的人不是太残疾,我们都招了”。这个有背景。首先,要控制人员成本。想找大量销售的,高学历的都已经倒闭了。还有一点,在当时的行业里,做得好的销售人员,大多都有阿里巴巴无法忍受的问题,比如回扣。这样的“聪明人”阿里是没人要的。

阿里为什么要价值观,塑造公司文化?这样的一群人,不进行统一的思想改造,是无法让公司运转起来的。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人的能动性是无限的。至少,在阿里销售上已经证明了。在进入阿里之前,很多销售可以说是什么都不会。他们一进来就很快找到自信,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你觉得这样的人能不爱公司吗?

阿里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大一部分是在向ge学习。这与关的加盟有直接关系。关在GE工作了十几年,把GE优秀的管理经验带到了阿里。某种意义上,他也扮演了“教练”的角色。那时候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很先进的。

阿里收购雅虎中国可以说震惊了整个行业。从当时的影响来看,说它惊天动地也不为过。当时媒体不怀好意的说,怎么可能是雅虎中国被收购了?很明显,是雅虎收购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表示,收购雅虎中国业务是出于好看。

这次收购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孙正义软银从淘宝撤出部分股权,淘宝成为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软银从这笔交易中套现3.6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大量淘宝员工也套现了,这是创业路上的第一次收获。

现在评价这次收购,有些结论是不准确的。比如有人说,阿里从此获得了雅虎中国的技术和人才,从而为淘宝和支付宝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客观来说,获得了一些技术和人才,但实际效果有限。在雅虎中国折腾搜索的那几年,很多“聪明人”都不看好雅虎和阿里,被挖走了不少。后来进入阿里体系的,也就是广告团队(妈妈阿里)其实也有一些人才。

马云根本不算白手起家

雅虎家族中最遗憾的资产是什么?我认为它是电子邮件。但是在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意识到电子邮件的价值。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年在年会上,雅虎中国的一位高管对阿里的全体员工说,“我们的邮箱从第一名成功做到了第二名,第一名没有做,因为邮箱赔钱了”(时间很长,不能保证每一个字都是100%原创,但大致思路绝对是这样)。当时我惊呆了。他们是什么样的外企白领?

如果邮箱业务还在,对整个阿里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但是,这些年来,我很遗憾,没有太多的邮件业务,当时都是专注于搜索。其实当时的搜索没有胜算,百度势不可挡,根本不是资金和人才的问题。

对于淘宝,我还有两个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释。第一个是马云是怎么得到这个天才,决定创建淘宝的。最初是谁启发或激励了他?是马云本人吗?还是孙正义?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淘宝早期那么神秘?阿里现在就来讲一下淘宝的创建故事。然而,如果不是秘密进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两个问题可能有很多解释。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淘宝创立的同一年,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时间影响了阿里巴巴,那就是非典。阿里巴巴巧妙地把非典对阿里巴巴的影响变成了一个叙事,甚至是一部史诗。其实现在想来,当年有哪家互联网公司没有受到非典的影响?只有阿里巴巴把这件事变成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淘宝为什么能打败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易贝?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原因。在我看来,没那么复杂。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们失败的原因。对方被绑在背后,任何决定都必须回到美国易贝总部,即使是技术产品的微小变化。这种情况怎么跟淘宝竞争?

当然,支付宝对淘宝的协助也功不可没。为了解决信用问题,阿里祭出了“担保交易”。这是易贝背后的决策者易贝无法理解的。当时易贝还在倡导美国的“拍卖”模式,而不是像C2C那样鼓励卖家卖新品,而淘宝更早的弱化了“拍卖”这种产品形式。

支付宝和淘宝互相促进,在那些年迎来了指数级增长。支付宝最大的疑问是,支付宝靠什么赚钱?然后我问支付宝是不是靠利息赚了很多钱。在网上以不同的方式被问过无数次。那时候支付宝肯定没想过怎么赚钱,支付宝的利息其实也没多少钱。虽然账面上有用户的钱,但那笔钱支撑不了支付宝,也不能随便挪用。只有“余额宝”推出,才能真正解决这个基金怎么赚钱的问题。余额宝当然是业务创新,但这个创新是监管层空给的。

当时支付宝最关心的不是怎么赚钱,而是央行什么时候会发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那些年,几乎任何关于许可证合规性的事情都必须在内部认真对待。紧张了几年,牌照终于发了。没想到一开始就发了一大堆牌照,各种利益都暴露在雨露之中。还好,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今天没有人记得阿里软件了。这家公司成立于2007年,2010年关闭。它已经存活了三年多。阿里的软件标杆SaaS概念,在时任阿里CTO王涛的带领下,一度如火如荼(其实很不切实际,也很激进),甚至开始了一场博弈。因为老马公开说阿里不做游戏,整个公司一片哗然。后来随着王涛的突然离开,阿里软件的摊子也就没了着落。这是阿里又一次失败的尝试。这次失败也让阿里的宝贵资产阿里旺旺半残废了。导致阿里旺旺没能赶上后来的移动互联网班车,和阿里软件的折腾不无关系。

阿里旺旺曾经是中国PC上第二大IM工具,但是产品和技术架构都没能跟上,迟迟没有动作,很可惜。不然阿里后来也不会用“来往”跟微信开战了。

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其实在那年年初的公司年会上,马云就说过,未来几年,经济形势不好,阿里要过冬。可以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选择了最好的上市时机。这是又一个天才之举。

未完待续,想看后续内容,请订阅我的头条号:科技疯狂评论。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