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kindle是一款电子阅读器产品,可能有人会觉得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而且手机可以实现电子阅读的功能,没有必要专门买一个设备来看书。那么Kindle是如何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呢?本文以Kindle为重点,建议有兴趣的伙伴阅读。
今天说说Kindle。
忘了关于泡面盖或者小资的讨论吧。对于那些识字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以任何形式阅读。对于不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把它送给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也是一种展示。
对于那些总是愿意用墨水屏看书的人来说,问他“为什么用手机就能看的东西还要再买一个设备”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不管网上有多少视频,总有很多人选择图文,手机上满天都是文章,总有人想看书。选择一款可以装下大量书籍的墨水屏设备是读者自然而然的选择,而Kindle竞争对手在国内的不断出现已经可以说明问题。
事实上,在2013年亚马逊以Kindle Paperwhite进入中国之前,onyx boox(文石)就生产了几款带墨水屏的电子阅读器。IReader,小米的墨水盒,当当阅读器,微信读书阅读器,都是后来者。
即使亚马逊不回应,Kindle将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可信度也很低。目前Kindle在国内有相当大的市场,很多需要国外电子书的用户还是Kindle的忠实用户。
在智能手机过度普及的今天,Kindle有时候甚至像一个复古的设备,无法追求网速,无法期待高刷,无法安装app,无法看视频。
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买墨水屏来帮助自己戒掉玩手机的习惯,虽然最后可能不会成功。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买墨水屏是因为长时间盯着电子蓝光屏幕会导致眼睛失灵,虽然墨水屏并不能完全避免这种伤害。
作为Kindle的资深用户,除了2007年的原版和2009年的Kindle 2,我用过很多代的经典产品。我既经历过买骨灰吃骨灰的阶段,也经历过坚持几个月的经历。最大的教训是:
水墨屏更多时候代表的是一种碎片化信息时代的慢生活追求。仪式感大于实际价值,但很有必要。
一、让互联网慢下来学习真的需要仪式感。这里说的仪式感和“穿衣”是两回事。你不能认为一个正在努力备考的学生搬出闹市去“装逼”,也不能贸然断定家里装大书柜的人只是为了炫耀。
微信等电子书app普及后,实体书店行业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衰落。《2020-2021年中国实体书店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将新开书店4061家,关闭书店1573家,新开书店数量是关闭书店数量的2.6倍。
虽然像西西弗斯这样的网络名人书店开发出了餐饮+文创+图书销售等新的盈利模式,但书店的转型并不意味着纸质书不再受欢迎。在被调查的书店中,有24家图书销售占比100%,其中近三分之一占比50-79%。新华书店是唯一一家明显依靠教辅书盈利的书店。
也许你身边就有人坚持看纸质书。他们买了一箱又一箱,从来懒得动。这类人相比Kindle用户,仪式感更重,既不太麻烦,也不太贵。
Kindle是比实体书更便携的选择,便携性是Kindle最根本的优势,其次才是对眼睛的考虑。如果只是偶尔看一两本书,用手机或者电脑看能让眼睛累到什么程度?
长期在亚马逊购买电纸书或者订阅Kindle无限包月服务的人应该知道,很多电纸书的价格并不一定比实体书便宜多少,在电商平台上以同样的价格就能买到一本同类型的二手书。
不过说到便携性,Kindle是比不上手机的。但是,人们还是选择了功能不那么丰富的Kindle。潜意识里是追求某种仪式感,一种暂时与移动互联网隔绝的仪式感。
就像读书需要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安静的房间,放下手机,打开墨水屏,很大意义上也是在打造一个小书房空。
沉浸在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人,时光飞逝,至少主观上是这么认为的。用手机刷了两个小时你都快不省人事了。久而久之,人难免会对时间产生恐慌和焦虑。他们什么也没做,一天过去了。要是这一天可以用来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就好了。
要让时间慢下来,就得暂时离开移动互联网。
不得不承认,现在获取信息太容易了,反而让人失去了一些原有的获得感。娱乐的急剧增加使得快乐的边际收益减少。
阅读也可以是快餐和娱乐。俗话说学海无涯,回头是岸。在阅读这件事上,互联网的快节奏使其拆解信息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0分钟看完一本书,视频平台随处可见。
《2021 Tik Tok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显示,泛知识视频量同比增长74%。因此,不言而喻,Tik Tok是一个学习网站。
这种视频就像5分钟看一部电影一样,并不是针对会静下心来看书或者看电影的人,所以没有必要去批判这种现象。
互联网速度太快,老年人适应不了,年轻人也要适应,不敢多停留一秒来来回回看。每个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但越来越多的人在缓慢的节奏中错过了仪式感。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写未来的App。在App上,你可以给真实地址或者邮箱发一封信,信不会马上收到。用户甚至可以将时间设置为五年后。这真的是一个很复古的想法,App主要靠用户捐款维持运行。我本以为这个应用的寿命不会很长,但7年后,我发现它还在,发送了超过300万封信,在一些应用商店有超过1000万次下载。
如果寄信能让人体会到“从前车马慢,一生只能爱一个人”的浪漫,慢节奏的app会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换个设备,营造一个不受手机干扰的环境,对读书学习有帮助的话,应该是支持的,只要记住:Kindle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英文单词Kindle原意是开始燃烧;点燃;唤起(兴趣、感情)等。
二、产品的专一性VS 多功能移动互联网时代,静下心来看书是一种奢侈。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内容世界里,做关于读书的生意更是费钱费力。只有亚马逊买得起。
到现在为止,Kindle产品已经有十一代了,每一代都有一到五款产品。第一代是唯一支持SD卡的产品。从第四代开始,去掉了全字母物理键盘。Kindle Paperwhite正式移除所有实体键。Kindle 10内置阅读灯。
Kindle通过不断进化,先后获得了wifi功能、语音功能、浏览器功能等。近两年还实现了微信读书网页在线阅读。可以发现它的升级一直维持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线下,所有的改进都是从易读的角度考虑的。
然而这也成为Kindle广受诟病的地方。就像苹果每一代的创新总被认为是挤牙膏式的创新一样,Kindle在创新上并不大胆。
但如果像kindle这种专注于阅读的电子设备,除了通宵阅读之外,还有很多功能,那么它的竞争对手必然变成智能手机,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只是因为Kindle只是Kindle,不是别的,所以才存活至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特异性其实是目前国内很多互联网产品设计所缺乏的。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厂商普遍追求大而全,懒得去琢磨和完善细节。他们更倾向于在一些到处做营销和卖点的地方努力。
一家从曲面屏出来,厕所里的人都跟着做曲面屏。当一个家庭有四个后置摄像头的时候,恨不得下一个旗舰机有六个后置摄像头。
软件也是如此,从支付、社交到内容、电商。只要别的app有一些功能,它就一定有。大家也把这种复杂臃肿的设计宣称为“服务”。
做智能手机不容易。摄影和造型设计应该不是重点。
同样,做墨水屏设备首先要考虑的也不是如何提高网速或者社交软件。在众多kindle的竞争对手中,有一些公司是有超越Kindle的潜力的,只要他们坚持和专注。
墨水屏的技术含量不高,有明显的缺点,色调简单,反应慢。谁能克服这些问题,谁就已经赢了一半(另一半就是股票)。
在过去的两年里,张越、科大讯飞和石闻都推出了自己的彩屏产品。根据一些用户的反馈,目前这些彩屏的体验还不能和黑白屏相比,但是分辨率还停留在100ppi,而黑白墨水屏已经做到了300ppi。
相比于彩屏的技术问题,我更担心的是彩屏实现后,墨水屏的功能会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也违背了这类产品当初区别于手机的初衷。
以前段时间微信阅读推出的电纸书阅读器为例。2019年,微信阅读注册用户超过2亿,超大型和一线城市用户超过80%,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接近80%。
微信阅读的崛起过程属于典型的树大招风。其竞品如网易蜗牛、文库、掌阅等都无法像微信阅读一样短时间内聚集大量活跃用户。有了社交链的加持,微信阅读的用户也更热衷于评论交流和分享。
所以在这种诞生的背景下,微信推出自己的阅读器,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知道了墨屏社交的不易,哪怕未来有一天,我们真的实现了流畅社交。那微信阅读还能称为纯阅读软件吗?
微信阅读器的推出,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占领市场的考虑。拥有了庞大的用户数量后,它看不到各种电纸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什么都不做。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么多年来,亚马逊每年都在亏损。其他缺乏深度用户的电纸书,难度不亚于亚马逊,短时间内靠电子阅读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特别是目前还不是电子阅读最好的阶段,甚至付费模式和免费模式的争论都没有结束。
每种产品的新成本都在上升。对于Kindle这种非刚需的电子产品来说,专一性很重要,因为从多样性来说,绝对比不上智能手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尤其是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刚刚走过高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有什么都尝试的热情。电纸书很可能是他们盈利路上的炮灰之一。
三、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择与其把墨水屏行业当成硬件行业,不如把它当成内容行业。
只要稍微思考一下以下目前内容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就可以知道哪些新的电纸书最有可能被摧毁。
无论是影视长视频平台,还是以UGC+PUGC为特色的中短视频平台,广告永远是主要支柱,其次才是会员付费、电商等业务。
在保证阅读体验的前提下,电纸书能提供的广告位非常少。大部分电纸书,比如当当阅读器,只需要广告位就可以开屏了(这个推送可以手动关闭)。
显然,内容付费才是电纸书盈利的正道,而Kindle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电子书订单和包月服务。
参考视频平台和音乐平台的付费率,文字盗版的成本远低于视频盗版,电子书平台的付费率只会更低。
当平台的藏书不足时,甚至会打击用户的付费热情。这也是为什么无论网易云如何多愁善感,还是会有用户因为版权问题转向腾讯音乐的原因。
从赚钱的角度来说,电纸书真的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项目,大部分公司根本慢不下来。
追求太快有时候只会让人活得越来越多。普通人一生能接收和消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用有限的容量满足无限的网络世界,只会增加消费。早在《庄子》里就有类似的感慨:我的生命有极限,我的知识没有极限。有极限的时候就没有极限了,也差不多结束了。
互联网上的内容太多了,用户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内容。只要我们停下脚步,用心回望,就会发现现在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以前都上演过,甚至很多热搜的段子,都是十年前流行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将出版277亿份报纸、20亿份期刊和101亿册图书。仅纸质书就在百亿量级,网络书更是难以统计。
无论线上线下产生多少内容,人们能看到和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去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Kindle这样的电子产品表面上是为读者打开了一个世界,实际上是关闭了一些世界,让互联网的干扰少一些。
姑且把它当做一种浅薄的文艺追求,嘲讽是不必要的。
本文由@科技复联王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