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田文生见习记者朱焦曲张羽
7月10日,人们在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红军使用的武器。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曲/摄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区紫茵路96号,一栋两层小楼,坐北朝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古朴而肃穆。
八十四年前,在这座小楼里召开的一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中心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早期失败的教训。
在今天的遵义会议纪念馆里,十几把椅子整齐地围在正中的长桌旁,而在84年前的大会上,则是方凳、板凳。据史书记载,腹部受伤的王稼祥躺在藤椅上,聂因脚伤天天躺在担架上。
三天的会议足以改变历史。据解说员介绍,当时的参与者“先来,先坐”。在这个火盆取暖、煤油灯照明的27平方米的房间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
从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传达提纲中“A同志完全坚决不同意对他的批评”这几个字,可以看出当时会议气氛的焦虑。“A同志”是李德,他同博古一起被批评犯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红军长征史》是这样描述李德的情况的:“别人说话,他就一直听吴秀泉的翻译,还一直抽烟,看起来很沮丧。”
在根据史实还原的遵义会议3D场景展中,特型演员博古也是大部分会议时间都在叹气、低头。听了周恩来的副手汇报后,博古侧身叹了口气。即使最后会议达成一致,他也没有鼓掌。
许多学者在研究遵义会议史实时,发现张闻天是那次会议最重要的发言人。
作为“三人组”的一员,张闻天的地位仅次于博古。当时许多与会者在回忆录中称张闻天的报告为“反报告”,与博古的主要报告相矛盾。
耿飚回忆说:“张闻天当时在中央的职务,是长征中最早起来反对错误军事路线的三个人(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中最高的。所以,认真地想一想,没有张闻天首先在中央提出这个问题,遵义会议是不可能召开的。其实他不提,也没人敢提。”耿飚说的重点问题,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路线。
1月17日深夜,遵义会议闭幕。
会议作出四项决定:一是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二是任命张闻天起草遵义会议决议;三是调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第四是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根据会议决定,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分工进行了调整。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
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这个决议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红军反“围剿”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等人领导红军长期作战形成的基本作战方针,严肃指出博古、李德对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应负主要责任。
不久,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前敌指挥部,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3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又称“新三人组”),全面负责军事指挥工作。
1943年,张闻天在《整风运动日记》中写道:“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决定转变的意义。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就会四分五裂,党中央领导和大批干部就会遭受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是一位重要证人对会议的真实评价。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写道:“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部队,全军振奋,仿佛拨开了浓雾,看到了阳光,一切疑虑和不满都一扫而空。”这是另一位重要证人对会议反应的真实记录。
“遵义会议为什么如此重要?为什么当时反响这么好?”遵义长征学会会长曾祥熙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重大问题,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已经成熟,能够独立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奋斗了28年,中间的坐标是遵义会议。”遵义长征学会副会长雷也表示,遵义会议前,是14年的探索之路,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和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站了起来,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和核心从这里开始逐步形成,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可以说,遵义会议为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创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2016年10月21日,***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深远意义作了深刻阐述: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最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