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电充电宝联系电话(共享充电宝乱局:街电遭数千例“乱扣费”投诉 弹窗推送虚假广告套取用户隐私牟利)

中国网财经5月10日讯(记者贾玉静)“街电小程序显示‘退货成功’,但订单已充了三天电。”近日,消费者老先生投诉捷电的充电宝“租用一小时后收费99元”,而捷电的客服先是说“不是借还的充电宝”,后又说老先生还的充电宝是“暴攻非法取出的”,总之不能退任何费用。

对此,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永发表示,捷电的做法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充电宝无法成功退货或成功退货后系统显示仍在收费,说明捷电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存在技术缺陷,应当核实并积极改进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退还向消费者收取的不合理费用,而不是客服自相矛盾的推诿。”

收费一小时,扣九十九:上千投诉待解决

根据徐先生的描述,他在广州某街电租赁点借了一个街电充电宝,一个小时后在另一个租赁点归还,收到“归还成功”的提示。然而,两天后,徐先生意外发现订单仍未完成,计费超过60元,于是联系客服反映问题。客服随后告知“确实有归还充电宝,但归还的充电宝不是当天借用的同一个充电宝”。经过一番争论,捷电客服表示,这个订单会按照6元计费进行备注,收到反馈后48小时关闭订单。到时候老先生再联系客服,多收的费用可以退还。

然而,直到第二天下午,徐先生通过街电小程序发现,自己租用充电宝并没有停止充电,充电时间已经达到了3天3小时,99元已经从自己的账户中扣除。随后,因此,王先生接到了街道电力部门的电话通知,称由于这张账单所借的充电宝还未归还,因此不退还任何费用。因此,当王先生提出系统已显示“成功返还”的质疑时,街电称返还的充电宝已“被非法暴击取出”,因此费用无法退还。

这一说法引起了顾先生的强烈不满:“我还说我没还,街道电力公司拿不出任何证据,凭空强行扣费,这实在是太坑人了!”

值得注意的是,王先生的经历并不独特。据某第三方投诉平台统计,标注为“街电”的投诉有近2800件,其中大部分是“恶意扣费、乱收费、霸王条款”等。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郭永发律师表示,街电的做法有“大商店欺客”、“无理搅三分”之意,其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

“充电宝无法成功退货或退货成功后系统显示仍在充电,说明街电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存在技术缺陷。应当核实并积极改进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退还向消费者收取的不合理费用,而不是由客服自相矛盾的推诿;否则一旦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最终还是要自食其果。”

“对于消费者来说,遇到上述情况,应积极维权,防止街电利用消费者怕麻烦和‘钱不多,就算了’的心理非法获利,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律师郭永发建议,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由第三方调查处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曝光来维权。

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邓伟强认为,共享充电宝企业“乱扣费”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自动扣费功能。深科院院长张晓容表示,乱扣费用属于公司经营管理问题,不排除相关企业商业道德不达标,故意作恶。“任意扣费相当于电商刷GMV数据,扣用户费可以增加自己的流水和利润,增加交易笔数,进而增加自己的业绩,甚至可以扣留大资金形成资金池,通过资金扣留获利。”

“中国话费,赢新iPhone”等虚假广告将用户隐私推入牟利工具

根据街电股东聚美优品的财报数据,2018年,街电为聚美优品贡献了9.3亿元的营收,占聚美当年总营收的22%。当时街电一度以最高日订单量180万,用户突破1亿,40%的市场份额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第一。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街电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削弱。据rustdata发布的《2019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显示,街电市场份额已降至28.6%。

作为共享经济的新风口,街电的市场份额为什么不增反降?中国网财经记者发现,在终端消费者层面,街电除了频繁出现充电故障、计费异常等产品问题外,还多次被用户诟病通过其借还充电宝首页向用户推送虚假红包、虚假抽奖广告。

“如果你租了充电宝,你不仅可以支付话费,获得免费保险,还可以赢得新iPhone。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我以为我可以成为一个成年赢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多位街电用户调侃道:“谁信谁,到头来都是骗个人信息。”

中国网财经记者多次测量发现,街电充电宝租赁完成后,小程序会推送“扔大红包、送话费、领免费保险”等广告。这些广告页面以“赠送特权福利”、“抽奖”等方式诱导用户或网购虚拟会员或提交个人隐私信息。但是,这些虚拟会员资格根本无法使用,中奖的话费也无法兑现。之后,提交个人隐私信息的用户,

记者成功租用一次这个品牌的充电宝后,小程序弹出了标有“限时充电福利* *元”的红包页面,点击“打开”后,跳转到了抽奖转盘。根据提示,本次界面有8次免费抽奖机会,奖品包括50元红包、200元红包、幸运包等。记者点击“领取”,直接抽取“每年享受420G高速流量”特等奖。再次“刮刮乐获得礼品”后,显示“100元话费(激活后可用)”,无需操作,自动前往领取、下载优惠券。等一会儿就跳转到“移动420G流量套餐卡”。在这个页面上,用户需要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地区、住址等全套个人信息,才能“0元收卡”。记者按要求提交相关信息后,页面提示“下单”



出于好奇,记者选择回到第二次抽奖的页面。这一次,他跳到了“领大红包”界面。页面显示,奖品包括两个iPhone11 pro特等奖,10个爆款特权,30个疑似保单的礼物。记者随机点击其中一个金蛋,弹出“恭喜您免费获得iPhone”,按照提示点击“获得”后,跳转到“* *”您需要填写姓名、手机等个人信息,勾选“我同意领取红利保险,并已阅读活动规则和用户协议”。记者再次按要求提交相关资料后,被告知“在48小时内,如果您符合投保该分红保险的条件,保险公司将通过您预留的手机号码与您联系”。

据业内人士透露,iPhone12 pro手机的奖品其实是“不存在,也不可能抽中”的。这是一个获取用户私人信息并出售给保险机构的广告。广告主会根据UV(打开页面的人数)或销售线索(填写私人信息的人数)与街电结算广告费。

向用户弹窗推送此类广告是否涉嫌非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是否符合《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规定?针对上述问题,郭永发表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交易、提供或者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

街电充电宝

“此类广告涉嫌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违反了《民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真实、可识别,并标注‘广告’,以便消费者识别为广告;不欺骗用户点击广告内容。共享充电宝小程序通过赠送礼包、抽奖等方式诱骗消费者点击虚假广告的行为。违反了上述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向捷电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据天眼查资料显示,“街电”城市移动电源租赁服务由深圳市街电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24日,注册资本3143万元。2017年8月,聚美优品出资3亿元收购深圳市捷点科技有限公司,陈欧出任公司董事长。

(编辑:郭帅)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