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每次看到有人给我发长长的59秒语音,我都会崩溃。如果中间没听清楚,就要从头说起。这个功能被网友诟病已久,但为什么微信没有语音进度条?本文作者从产品和用户的角度进行分析。让我们来看看。
微信为什么没有语音进度条?各平台说法不一。本文主要从用户和产品的角度来回答。
没多久就听到人抱怨,为什么微信不在语音里加进度条?
尤其是看到一系列60年代的声音,真的很沮丧。一旦中间没听清楚,就得从头再听一遍。
张小龙团队是不是没有听到用户的声音?实现逻辑复杂,技术门槛高吗?显然不是。
今天我们从用户和产品的角度来谈谈为什么微信上没有语音进度条。
一、用户需求不等于产品需求100多年前,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去做用户调研,“你需要什么样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设计产品,福特现在可能是一个知名的农场品牌,以培育优良品种的马为目标。但是福特发明了汽车。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是两回事。用户需求是用户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产品需求是他们描述产品是什么样的,从而通过描述来发展。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用户需求直接变成产品需求。这背后有一个需求分析的过程。
需求分析要考虑用户底层心理、需求价值、产品定位、企业当前战略等多重因素。最后决定要不要做产品,做什么,怎么做。
用户想要语音进度条,这是典型的用户需求。微信没做,也是需求分析的结果。这大概有两个原因。
1.用户端
要分析一个需求是否有价值,就要把它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场景方面,要推出一个功能,首先需要确定在什么场景下可能需要这个功能,是否高频。
对于语音进度条来说,很明显,只有当用户需要表达大量内容时,才可以进行长语音。这时候对于听者来说,就需要语音进度条的功能,所以它的典型场景就是“需要表达大量的内容”。
那么这个场景的特点是“高频”吗?我觉得对于微信这种日常通讯软件来说,长语音并没有很高的频率。以我自己为例,和身边朋友简单采访的结果,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发出的声音不超过15s。当多种语音无法清晰说明一个问题时,我们可能会选择直接在软件中进行语音或视频通话。
其次,我们还需要确定新需求的使用路径。现在我们使用场景。发完话,我们直接点击就可以自动播放了。播放完之后,我们会自动停止。交互非常简洁,没有经验的我们一学就会。
假设增加了语音进度条的功能,它的使用路径是什么?
如果我们听完之后需要再听一遍,首先需要把定位指针左右拖动到想要听的地方,但是这个定位不可能一次准确,很可能要试两三次。以单重听为例。回忆语音关键词至少需要3秒,拖拽定位指针至少需要2秒,判断是否符合需要重听的部分至少需要2秒。这个过程需要7秒钟。同时,语音条的触摸屏范围很小,很容易误触。如果误触,要重复上述行为。
所以对于20秒甚至30多秒的长篇大论,这样的计算其实并不划算。看似高效的功能,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时间消耗。
在需求分析中,我们也要警惕,最终来到我们面前的需求,其实只是因为表达出来了,还有一部分人的需求没有表达出来,也就是一种“无声的声音”,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需求隐藏在表面之下,可能占绝大多数,甚至可能与公开表达的需求完全相反。所以这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扎实的用户调研。
对于拥有十亿用户的微信来说,仍然有大量用户的声音没有被听到,这些用户很可能对语音进度条的功能并不敏感。这可能也是微信曾经灰度测试语音进度条,但最后没有正式上线的原因之一。
2.产品方面
我们仔细想想,哪些用户角色需要语音进度条?对语音进度条有强烈需求的人,其实都是上班族。他们需要接收来自领导/同事的大量语音信息。他们害怕错过重要信息,对时间非常敏感。他们希望语音进度条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但是微信的产品定位是什么?从微信官网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把微信打造成一个集沟通、社交、支付、内容、服务于一体的生活平台,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从这个产品定位来看,显然不符合微信“生活方式”这种更偏向于工作和办公场景的产品定位。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是,微信希望让我们的线上交流尽可能接近生活的真实面貌,不管是发语音还是打视频电话,其实都是为了创造一种接近现实的交流体验。但是语音进度条的加入,这种真实的体验感可能会被破坏,因为我们实现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声音播放和进度控制,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在和一个丰满立体的人交流,而是一个可以自己控制的工具,这其实和微信的产品定位是相悖的。
从产品功能和设计来看,在功能上,用户需要语音进度条,实际上是再次确认语音信息,防止重要信息的错漏,节省再次收听的时间成本。不过微信其实已经针对这个需求给出了解决方案——语音转文字,用户完全可以选择这种方式,效率也很高。
可能有朋友会问,识别度不高怎么办,或者方言怎么办。这种场景其实可以接入第三方语音翻译引擎(比如AI领飞),或者不断优化语音识别度。因为未来语音转录是社交产品必争的领域,需要优先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设计方面,加入语音进度条后,整个语音消息框的UI设计会变得更加复杂。QQ和WhatsApp都有语音进度条的功能。相比现在的微信语音消息,显然带进度条的语音消息框会更“华而不实”。
微信是一个拥有10亿用户的app。这种设计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华而不实的设计其实是不友好的,也增加了这个群体的使用门槛。
所以,总结一下,微信没有加入语音进度条的原因有几个:
用户端:
产品方面:
既然部分用户群体对使用语音进度条有很强的需求,而在线语音进度条又有各种弊端,是否可以有一个替代方案,比如增加一个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的开关,需要语音进度条的用户可以开启,不使用可以选择关闭。
其实这个方案看起来不错,给了用户根据不同人的需求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这种方案也有明显的缺点:
第一,每个功能都有不同的用户声音。如果加上这样的选择开关,必然会造成很多功能的臃肿,不利于app整体良性生态的建立。
二是会造成后台逻辑混乱,给产品设计和研发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产品的迭代更新。一旦后续放弃切换功能,也会造成用户的流失。
第三,会影响用户体验。在苹果产品设计初期,页面返回只能通过点击左上角返回logo,而安卓系统除了左上角的返回按钮logo之外,还有下面的实体按键,但是苹果返回功能的体验并不比安卓差甚至更好。这是因为用户有时候不需要选择,会增加他们的思考成本,固定一种方式可能会提高用户的产品体验。
还有一点,如果任何功能都可以这样设计,那么就不需要产品经理了。一个产品经理最大的价值就是分析评估用户的需求,把最本质的部分留下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给他们优秀的产品体验。
本文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现在微信上没有在线语音进度条,但不排除随着微信形态的演变和用户接受能力的提高,腾讯WXG可能会重新测试这个功能并上线,然后这篇文章可能要删了哈哈。
作者:我的鞋大,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青芒产品笔记,定位为个人产品学习成长平台。
本文由@我的鞋比较大,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