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人不如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古人非常崇拜“天”。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文化,把“天”作为人们做事的指南。连皇帝的圣旨都是以“奉天承运”开头的。
就连项羽这样的人也是如此。战败后,项羽自刎乌江,至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败是什么。相反,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上帝之死”。
正是人们对“天”的崇拜,才让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那么,你头顶三尺的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是三尺而不是四尺五尺?
头上有什么样的神?
道教经典《太上感应》说“另有北斗三神,录人之罪于头,夺其纪”。也就是说,人的头上有三个北斗七星神,时时刻刻记录着人的一言一行。古人希望以此劝人行善。
人们常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来形容一件隐秘的事,也就是说,在古人眼中,再隐秘的事也逃不过“天地”的探索。
那么,为什么头上的“灵”正好是三尺,而不是四五尺呢?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三尺”是一个很常见的词,除了距离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
比如刘邦曾经夸口说,他以“三尺剑”得天下。他说:“我用我的布和我的三尺剑赢得了世界。”刘邦为什么这么说?这里的“三尺剑”之说,其实起源于古代的周朝,当时周朝把佩刀分为上、中、下三种规格,上规格的剑就是三尺剑。后来人们说起剑,就用“三尺”来形容。比如朱元璋曾说“吾取布衣,举三尺剑,总领六师救民困”,洪秀全也在自己的诗中写道“执三尺河山”。
而且,在古代,“三”有非常吉祥的含义。道家学者说“命二,命二,命三,万物三”,“天地人三才”,所以“三”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所以,很自然,人们习惯用“三”来代表一个虚数。而“望三尺有灵”的“三尺”就是这个虚数。
在民间传说中,还有一种关于“三尺”的说法,即“举神三尺”:
据说有两个神负责记录人的善恶。其中一个白天出行,被称为“太阳流浪神”。一种是夜间出行,被称为“夜游者”。他们每天都拿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着人间的是非善恶,然后地狱的法官会据此来判断这个人是该奖励还是该惩罚。
而且这两个神,为了更好的观察人的行为,总是在人的头部三尺之内。所以才有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
其实不管是什么论调,都源于祖先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天”的崇拜。其实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行为约束,所以人有做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