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日本历史会发现,在战国和江户幕府时期,有一个“士”字,通常用来指各路诸侯的实力。“石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施高”的缩写,计量单位。当时诸侯向幕府提供的赋税、劳役、兵役等关税,都是按照石高的数额征收的。「石高」的具体测量标准是什么?
古代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于任何政府来说,土地普查都是经济普查中最重要的项目。早在公元1582年,丰臣秀吉就在日本国内发起了“土地检查运动”,即“太阁土地检查”。当时统一的标准是:6英尺3英寸(约191厘米)的平方为一步;一亩30步;10亩则相反;10是一个城镇。当时日本的一个城镇现在大约是一公顷。
但土地的好坏不仅与面积有关,所以土地也分等级:上、中、下、下。按规定,一等水田每石可产五斗米,二等水田每石可产三斗米,之后两斗互减。
什么是「石高制」?所谓“石高”,是指先估算公地的产量得到“石高”,用“石高”乘以土地面积就是“石高”,著名领地内的所有“石高”加起来就是著名的“石高”。
日本的石高数(行政区划,后成为地区简称)
然而,这个严格的计划肯定有一些缺点。首先,土地产量的估算不可能那么准确,所以实际上石头高度可以分为“外高”和“内高”两种。前者是幕府政府制定的粮食产量,后者是实际收获的粮食产量。连年饥荒、气候变化和农业技术改革都会产生影响。所以越到后期,两者差别越大。
其次,“石高制”是以水稻为唯一衡量标准,但在当时,水稻种植虽然是重中之重,但绝不是唯一的经济活动。其他经济产出呢?需要换算,杂粮、水产、矿产都需要换算成石头高度,比如著名的“石头见银山”换算成50万石。所以“石高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GDP,是用来估算综合实力的数据。日本流行的“石高制”实际上是把米作为普遍等价物,所以“米”不仅作为食物,还起着商品流通媒介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绝妙的决定。后来中国也有类似时期,就是革命时期的解放区。有一段时间,小米也承担了类似的功能。
石见银矿遗址,石见银矿是战国末期和江户初期日本最大的银矿,产量一度占当时全球产量的30%,相当惊人。其经济地位很高,所以换算成50万石。
当然,这种统计方法的误差是很大的。据统计,明治改革前夕,日本的石高为3237万。在经济水平大致相同的明治7年(1875年)做了详细的统计。当年日本大米产量2591万石,产量1.4279亿日元。农林水产养殖业和采矿业的总产出为3.723亿日元(不包括土木建筑、商业、服务业等。,不包括总产量),如果换算成平均米价,相当于6756万石。可见其他行业的产值被严重低估了。
当然,征税的时候肯定不会一个人征收,因为效率太低,而且是从一个村征收到另一个村,所以要先计算“村石高度”。
那么,说了这么久,日本还有多少“石头”呢?首先,虽然“石”是计量单位,但它不是重量,而是体积。
战国时期,织田信行的“京都十望冢”在日本广泛使用,长约5寸见方,深约2寸5分。现在大概是1.73-1.74升。
易盛
1669年,幕府发布的《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の12盒》将北京塔定义为:0.494英尺×0.494英尺×0.27英尺,共约64827立方分。根据这一计算,一捆的总体积约为1.80升。据此,日本明治19年(1886年)改制,一石定为180.39升。
这么多米能吃多久?现在我们通常说的大米通常指的是“大米”和“精米”;但是古代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古代的大米是糙米,不脱皮。现在一块石头的精米大概是150斤左右,现在一般省略,但在古代,这个量略低。
江户幕府时期,德川幕府自然是最强的,有“德川800万石”的说法,但这包括了直属旗县,真正幕府的“田零”大约是400万石。这在当时是压倒性的优势,其他大牌根本竞争不过。要知道江户最强的扇子——加贺扇,只有一百万石,号称“加贺百万石”,收102.5万石。何帆比较特殊,因为他虽然是外国名字,但是和德川将军的家族有很深的婚姻关系,待遇和德川皇室是一样的。
古代日本大米非常珍贵,只有武士阶层才能买得起。
除了德川自己家族,属于德川派的都叫亲范氏,他们的石高在江户初年也占了260万石。
正是压倒性的实力优势奠定了德川德川时代260年的基础。直到近代,西南工商业强势崛起,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德川幕府才谢幕退出历史舞台。
1951年(日本昭和26年)规定一般测量方法禁止使用尺贯法,于是“石高制”不再正式使用,现在仅在木材交易等一部分商业领域使用。类似于我国废除旧的两种制度,现在仍在部分中药房使用。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