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题:“数字足迹”怕曝光。数字人民币如何保护你我的隐私?
新华社记者武玉
“触摸”、“扫一扫”,这些我们逐渐熟悉的移动支付方式,一方面带来便捷的支付体验,另一方面也让很多人担心“隐私保护”,担心一些互联网平台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会过度获取“数字足迹”。
近日,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特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公众很好奇数字人民币是如何“匿名”的。如何做到“可控”?你能保护你的隐私和我的隐私吗?
(小标题)数字人民币如何实现“匿名”?
随着试点地区一轮又一轮的测试活动,数字人民币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类似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支付体验。,使得用户快速“自学”支付数字人民币,但也容易忽略两者的区别:使用数字人民币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卡。这恰恰体现了数字人民币的“匿名性”。
“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是为了满足合理匿名支付和隐私保护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近日表示,数字人民币在技术上可以匿名,只需手机号就可以打开钱包。当然,这种钱包每日交易限额较低,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
这一点可以从之前很多地方的试点活动中得到印证。目前,深圳、苏州、成都、北京已经进行了七轮数字人民币红包测试,共计发放1.5亿元。单个红包金额基本在200元左右,成都随机发放的最高金额为238元。即使部分用户对其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支付金额也属于微支付范畴。
另外,虽然工、农、中、建、交、邮六家银行深度参与测试活动,但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并不需要绑定任何一家银行的银行卡,只需要提供用户的手机号码即可。参与用户只需选择其中一家银行提供服务,如通过该银行领取数字人民币红包。
但也有人有疑问:现在手机号都实名登记制了,不还是不能匿名吗?
对此,穆长春解释说,虽然电信运营商也参与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但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电信运营商是不允许向央行等第三方透露用户信息的。所以用手机号开通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对于央行和各运营机构来说是完全匿名的。
数字人民币如何保护隐私?
人民币只能匿名打开个人钱包保护隐私吗?当然不止如此。
在最近的几次试点测试中,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场景已经从线下商店扩展到了线上。在一些试点城市,数字人民币钱包支持多个子钱包应用,如JD.COM、滴滴出行和美团骑行。不要小看这个“子钱包”的设计,它是数字人民币保护用户隐私的重要一环。
每一笔基于银行账户的网络交易都会留下“数字足迹”,而最有“含金量”的就是各种金融信息。一些互联网平台和第三方支付机构跟踪获取大量用户的账户信息、交易信息和信用信息,通过挖掘用户的金融行为来推送金融产品。这不仅令人不安,而且“过度消费”和“过度消费”的观念被偷偷植入学生等弱势人群。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数字人民币的线上消费场景下,用户的支付信息会被打包加密后以钱包的形式推送到电商平台。平台无法直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有效保障了用户核心信息的隐私保护。
事实上,不仅是电商平台,提供服务的银行、线下收钱的商家、收钱的个人都不会得到付费用户的个人信息,因为数字人民币钱包之间的交易已经被技术和制度匿名化。
穆长春坦言,数字人民币对用户隐私的保护是目前支付工具中最高的。
(小标题)为什么数字人民币不能完全匿名?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隐私这么重要,为什么数字人民币不完全匿名?
人民币的定位是替代部分现金,所以需要像现金一样具有流动性和匿名性。但如果匿名程度过高,且便于携带,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盯上,成为非法交易的工具。
“可控匿名”作为数字人民币的重要特征,一方面要保证公众对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防范、控制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金融安全的客观需要。
目前数字货币,央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匿名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各国央行和国际组织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的匿名性时,都以风险防范为重要前提,不能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要求的设计都会被一票否决。
(小标题)万一被盗,损失能追回吗?
所有交易都是“匿名”的。万一数字人民币被盗,能追回损失吗?
不用担心,虽然数字人民币交易是匿名的,但是可控的。
虽然数字人民币钱包可以用手机号打开,但打击犯罪行为也不是不可以。财政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各有一部分数据。一旦遇到犯罪行为,可以将相关证据线索交给司法机关,执法部门可以按图索骥。
此外,数字人民币钱包本身采用了分级分类设计,可以根据客户的身份识别程度开设不同级别的数字钱包。小额支付可以完全匿名,但如果要进行大额支付,就需要升级钱包,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要素,防范大额可疑交易风险。
穆长春说,数字人民币采用“小额匿名、大额可追溯”的设计。如果发生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电信诈骗,可以帮助老百姓追回钱款,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