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牧民,我并不知道我名下有8000多亩草原……”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牧民阿某在遇到前来回访的纪委干部时感慨道。
今年年初,乌拉特中旗纪委监委接到举报,反映一名嘎查达(中文意思是村主任)侵占集体牧场,骗取国家惠农牧补贴。工作人员在核查这一问题线索时,发现一份草原流转材料上,申请人和审批人的签名和字迹特别相似,涉嫌造假。
面对案外线索,核查组追查草原流转证、草原示意图、合同等相关材料,并根据草原示意图标注的草原位置和亩数实地走访核查,发现8000余亩草原并不存在。
同时,核查组对疑似签名伪造材料进行了鉴定,结果证明这两个字迹是巴音乌兰苏木工作人员巴扎德所为。掌握证据后,核查人员直接与鲁超·巴贾德进行了交谈。
“你用A的身份登记材料,你也用A的一卡通领取禁牧补助。他知道吗?”检查人员开门见山。
“一个是我侄子。给他申请牧场是正常程序,补贴也给他。”巴贾德朝门口平静地说道。
“那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银行取款单上客户的签名都是你的?你们办理的《补植草原申请书》、《草原流转手续》等材料中涉及的签名,经鉴定是你们伪造的。”面对巴贾德的狡辩,核查组直接出示了银行取款凭条和笔迹鉴定证明。
在证据面前,鲁超·巴贾德不得不低下头,向组织解释自己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原来,朝鲁门的巴扎德在担任草情监测站站长时,面对国家的好政策,急于获得禁牧补贴,于是利用职务之便,冒用阿某的身份信息办理虚假手续,签订草原承包合同,虚报草原面积8000多亩。2011年至2015年,朝鲁门巴扎德按照虚报草原面积骗取禁牧补助款19万余元。
最终,朝鲁门·巴贾德因虚报冒领等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被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因为管控和审核不严,相关人员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针对案件暴露出的政策、资金监管等深层次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正在进一步整改。(通讯员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