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入驻商家怎么收费(美团的佣金与商场的租金)




文/仙月


14号部门联合发文后,美团股价走出了一个闪崩下划线。


在有些人看来,这种下划线的美堪比顾爱玲的跳台滑雪,也有人想到前段时间Meta股价跳水的快感。前者大概率是美团平台上的小企业,后者大概率是美团的投资人。


“商家长期受外卖平台之苦”是一个已经出现的话题。另外,阿里从外部收购的企业,没有一家可以玩。饿了么拉祜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个话题变成了“商人长期受美团之苦”。此外,补贴的减少,外卖涨价的情怀,文章《外卖骑手,困在体制内》的情感铺垫,反垄断政策的雷霆手段...大家在网上对美团的评价似乎都不是很正面,尽管


美团本身不爱做PR,最近GR人员可能会多招一些。


在我接触到的信息源中,最底层的讨论大多形成了“美团让商家更难受”或“房租让商家更难受”两派的交锋。至于“美团和房租都买不起”的论调,就更可笑了。除非你选择关店或者自己开店,否则永远要面对这方面的成本。



美团是房东吗?



这么说吧,不完全是。


当你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各种开店教程的时候,一定看到过店铺租金相对于店铺营业额占多少比例才能赚钱的话题。通常答案是比例越低越好,但超过20%就很危险了。


20%肯定不舒服。我自己没租过餐厅,不敢断言20%的准确性。但是从工作和租房的经历来看,月薪一万,租房两千后肯定是分文不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团现在推出了“根据订单价格、配送距离、配送周期等因素实时变化”的佣金(履约服务费)政策,而在此之前,美团外卖的佣金率在20%左右。抽完之后,商家利润不多,却能勉强生存,形成了“可持续捕捞”的局面。商家面对没肉吃可惜的鸡肋生气,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商家来说,平台佣金压力等于店铺租金压力吗?在一些极端的表达中,会认为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原因也很明显。外卖平台收取佣金的前提是商家卖货,有交易才会有佣金。房东来店里收租金,他不管你的经营情况,一个都不卖,租金还是一样的。


所以外卖平台兴起后,出现了大量只租一个厨房,专门做外卖而不做餐饮的小店。而是直接用减下来的租金支付平台佣金更稳妥。


这就更不用说怎么租商铺了,还有怎么买一送三,商铺装修的时候还要交房租,会给商家造成资金压力。


当然,实际情况会更复杂。对于大部分餐饮商家来说,需要预留就餐区域。保持餐厅面积的商家也会更加注重口碑。只租必要面积开店的商家,往往是深度收费,不考虑压缩成本,通过炒菜包等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招牌变黄了就去换,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样,既保留餐厅面积又承担平台佣金的商家更不容易迅速改变成本,有两头愤愤不平的感觉。而且两者相比,在外卖平台生气的概率更高。


相对于租金这个比较老的概念,外卖平台对于商家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这几年一直在经历涨价的过程。刚开始外卖平台成本很低吸引商户入驻,现在逐年增加,难免让商户产生被不断割韭菜、薅羊毛之类的负面情绪,就像葛优一样。谁能不着急呢?





消费者也有类似的感受。外卖平台和在线电影票平台刚兴起的时候,大家在平台上消费都喜欢物美价廉。如今物价上涨,负面情绪自然产生。难怪有人说,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外卖太贵。原因之一是该平台的价格太低,不适合扩张。


在低价期,平台是亏损的。现在平台为了盈利,自然会在市场格局稳定后提价,否则在商业逻辑上就说不过去了。在美团的财报中,外卖业务的营收规模很大,但利润率并不高,这显然告诉大家,这不是一个有钱人的生意,而是一个很苦的生意。


然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的理解却很少。很少有小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会仔细看美团的财报。即使是简单看一下,很多人也会认为是美团的“金融技能”。毕竟他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佣金在涨,外卖价格在涨。除了佣金,该平台还希望商家在广告上投入更多。



商家入住是个好买卖



平台调整后,美团将佣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技术服务费,包括商家信息展示服务、交易服务、商家服务和客户服务、IT运维等服务,按固定费率收取;另一部分是演出服务费,主要用于支付骑手工资、补贴、人员培训管理等费用,会采取动态机制。


但对于商家来说,佣金并不是他们在平台上支付的全部费用。如果他们想得到一个好的广告位置,他们必须支付另一笔广告费。美团称之为“点击推广”,按点击效果付费。说白了还是竞价排名机制。


在商家采访中,这笔费用也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一度滋生了恶意差评灰色产业链、无证黑店通过竞价排名进入月前五市场的市场乱象。


但是,即使负担不小,商家还是会坚持花这个钱去竞争。如果竞争压力大,他们就会介入。一天内,单个区域的外卖订单量是有限的。基本上买了A的拉面就不会再买B的麻辣烫了。为了争夺用户,商家不会介入好吗?发传单,用扩音器广播,在外卖平台付费推广,用一切可以用的东西。


对于平台来说,用内卷为商家服务是个好买卖。所谓竞价排名,商家更在意的是“我的位置”而是“我的位置领先对手”,鹬蚌相争,平台占渔翁之利。


所以类似商家苦了外卖平台很久的情绪,早就以N种形式出现了。是不是说了很多年,小网店长期受淘宝之苦,大量小网店由于+直通车的收费而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出现了双11完了网店店主直接跑路的事情,平台很热闹,商家现金流早已被碾压。


一些大的店铺,压力也不小。有支付宝运营人员在发言中表示,支付宝最大的流量压力不仅是双11当天,还有双11结束后一周内的几天。双11当天主要是消费支付流量,双11之后是商家贷款流量。


你想,商家手里的钱一部分做成商品,一部分交直通车费,一部分交快递费。但根据淘宝的规则,支付宝要在消费者确认收到货物后才会把钱转给商家,所以有账期空档。如果商家没有现金流维持运营,就去支付宝借几天钱,还点利息。


你滚的越多,平台给你赚的就越多。


马云早就说过,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像国家一样收税。





美团也看到了这个逻辑,于是有了“快驴”做业务B端,有了“美团商贷”等业务。


但总的来说,美团还是打不过淘宝。毕竟网店做的是全国生意,要和全国对手竞争。美团商家大多做本地生意,只和区域内的对手竞争,投标冲动会弱一些。另外,有些商家有多年积累的本地口碑,并不完全依赖外卖平台(或者美团已经拥有的大众点评)。



用品牌口碑转化租金



现代商业运营,怎么做,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收税”,比如外卖平台、电商平台、线下购物中心、便利店等。


购物中心收房租,便利店收货架费,哪个不是看着人下菜?越是自有流量的知名品牌,成本越低。往年为了吸引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海底捞等知名品牌,很多商场还会提供最好的地段,收最低的租金,甚至免3年租金加装修补贴。小品牌敢想这些吗?


全球一线大牌入驻天猫。早些年,平台要抢着讨好,会像对待小企业一样苛刻。


另一方面,当造车新势力竞相把门店开成高端商场,营造豪华感的时候,谁最开心?一定是万达的老板王。一拼钱租店面,达到一个亿的小目标,速度会更快。


归根结底,尊严还是体现在实力上,实力不行,做什么都不会得到特别优待。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我们经历过无数次,在平台上做生意还不错。


美团商家怎么收钱

你成了房客,骂房东没问题,但要想摆脱房客的天然劣势,可能需要外力的加持。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