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乔
编辑|杨杰
顺丰城即将成为王卫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11月30日,顺丰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以每股16.42-17.96港元发行近1.312亿股h股,预计12月14日登陆港交所。阿里巴巴和Hellobike成为其基石投资者。中国淘宝控股有限公司认购8.51亿港元,Hellobike认购3879万港元。
顺丰在同城的上市过程相当顺利。从今年6月底提交招股书到现在招股,不到半年的时间,顺丰已经到了登陆资本市场的前夜。此时距离顺丰独立不到三年。急于上市的顺丰城也在大力营销品牌形象。不惜重金请来了亚洲空中飞人苏为其代言,还请来脱口秀新星徐志胜为其“首席健康官”。
速递易领域唯一上市公司达达集团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近20亿元。顺丰城也未能盈利,三年亏损15亿。与此同时,在业内拥有“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公司”称号的顺丰城并不“独立”,在营收上依然依赖顺丰控股。
在同城配送行业,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巨头,早已占据强势地位。顺丰在同城上市后,是否会成为有力的挑战者,在巨头的围剿下“突围”?
但对于同城分布的中小公司来说,巨头们正在围攻,他们面临着“狼来了”的生死赛跑。
3年赤字15亿
顺丰独立但不“独立”同城
快递公司中,申通最早试水同城业务;然后是其他公司的“出海”。但是到现在为止,顺丰在这个领域做的时间最长。顺丰的城市业务从2016年开始,2019年独立运营。直到现在都是独立上市。顺丰在这背后花了不少心思,一直在为其“输血”。
2021年3月,顺丰集团向顺丰增资4.09亿元,持股比例由65.46%增至66.76%。此外,顺丰城还获得了高盛和中信资本的融资。
目前,顺丰一方面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另一方面为物流服务商提供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目前,顺丰速运的同城即时配送服务覆盖了四个主要场景——本地餐饮、本地零售、近场电商、个人跑腿和其他近场服务。也就是说,顺丰城的骑手也可以像美团小哥一样,“什么都能送”。
艾瑞数据显示,顺丰在同城的市场份额已达11.1%,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在即时配送领域,顺丰城市CEO孙海进自己也说过,做“第三方”平台是顺丰城市的独特优势。缺乏能力的商流服务平台,如线下超市、社区电商,选择将订单交给顺丰进行同城配送,减少对集中式平台的依赖。
快递物流专家、观硕资本CEO赵晓敏也认为,顺丰城在打造私人流量闭环的过程中,可以为品牌商家提供配送服务和支持。
但作为第三方平台,顺丰同城面临的问题也很明显:没有稳定的订单来源,订单量会有很大波动。
同时,由于实时物流配送的终端无法标准化,无论大数据多么强大,货物还是需要骑手一个一个的配送。赵晓敏认为,在同城配送领域,最重要的是规模效应,包括市场规模、订单量、营收规模、解决方案能力,这些都是衡量标准。如果要配送更多的订单,需要大量的骑手;同城配送本质上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骑手成本高成为这个行业的通病。
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顺丰城的人力外包和员工福利均占运营成本的97%以上。2018年至2020年,其劳务外包成本分别为10.45亿元、21.11亿元和48.6亿元;今年截至2021年5月底,成本高达30.05亿元。
受此影响,顺丰的同城业务并未实现盈利。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5月底,顺丰同城收入分别为9.93亿元、21.07亿元、48.43亿元、30.46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3.28亿元、4.7亿元、7.58亿元、3.53亿元。2018年至2020年,顺丰三年同城亏损超过15亿元。
虽然顺丰对外宣布“独立第三方配送”,但其对顺丰的高度依赖使得“独立”的口号并不那么强烈。顺丰还表示,顺丰城也可以作为集团业务高峰期的产能补充。
同城配送服务是顺丰同城营收的主力。2018年至2021年5月,为公司带来的营收分别为9.73亿元、19.29亿元、32.2亿元、18.48亿元。
在顺丰同城的收入结构中,其“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占比从2018年的2%上升至2021年5月底的39.1%,该服务的订单量超过了其2020年提供的同城配送服务。2018-2020年,顺丰同城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订单分别为80万单、1730万单、4.45亿单,均来自顺丰控股。
这也意味着顺丰目前的同城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基本来自顺丰控股,作为其终端配送能力的补充。
在顺丰的营收结构中,顺丰控股的营收占比已从2018年的2.9%提升至2021年5月底的38.6%,而第三方的营收占比则从2018年的97.1%下降至2021年5月底的61.3%。
谁能挑战美团饿了么?
同城即时配送领域是从餐饮外卖市场起步的。即时配送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和洗牌,也形成了美团和饿了么的“寡头”局面。但是,随着顺丰的同城上市,是否有可能打破即时配送的格局?
2016年前后,随着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和普及,即时配送领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包括闪送、达达、UU跑腿等项目,迅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但这一阶段既是即时配送领域的爆发期,也是整合期。达达和JD.COM在家里合并了;饿了么买了百度外卖后,就“花”了阿里。当年众包快递业务第一股人人快递已经倒下,消失在快递江湖。
3公里以内的B2C业务也开始进入即时配送领域。对于美团和饿了么来说,餐饮行业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使得每天除了午餐和晚餐以外的时间都变成空,大部分骑手的运力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发展其他品类的投放,可以提高运力的利用效率,加强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提高骑手的留存率。
美团和阿里瞄准的是同城零售的“战场”。
2018年7月,美团推出“美团闪购”,借助美团外卖的配送网络,发展新的线下零售业务,专注于餐饮外的实时配送;2019年5月,美团宣布推出“美团分销”品牌,对外开放分销平台,共享分销能力。此外,还推出了美团的杂货购物业务,主打新鲜蔬菜“一小时到家”。根据交银国际公布的数据,2021年9月,美团闪购日订单量已经突破500万。
这些新业务所需的资金也是巨大的。据了解,2020年,美团优化等三大业务亏损109亿元;当年前三季度,拓展新业务产生的亏损高达281亿元。
饿而不闲。2019年6月,饿了么旗下即时物流平台蜂鸟独立,将配送服务拓展到更多行业和领域。2020年3月,阿里全资收购“点我上”,连同旗下的蜂鸟、盒马、天猫物流体系,同样为同城配送提供服务。
“美团、饿了么有强大的商业流量。他们未来是否有可能被拆分,也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赵晓敏说。
已上市的达达背靠JD.COM,与JD.COM家居、沃尔玛等达成合作。
实时配送早已从外卖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一切皆可配送”的时代。据申万宏源预测,到2030年,在即时配送行业的品类中,餐饮占比25.2%,鲜果占比37.5%,超市到家占比28.2%,其他类型占比9.1%。餐饮外卖订单会下降,但零售便利、新鲜果蔬等品类订单会快速增长。
这是一个巨头激战的地方。滴滴也试图介入这场同城即时配送领域的大战。2018年,滴滴在部分一二线城市推出外卖业务,试图进入本地生活领域。
有意思的是,在社区团购站走向风口浪尖之后,申通也被卷入战局。2021年3月,盒马与申通快递网点共建网格仓,申通作为代理运营商,为其提供网格仓资源和配送服务。
顺丰在同城上市后,将会在即时配送领域与这些巨头展开一场大战。
已经上市的达达,现在是同城顺丰最直接的对手。2020年,达达集团营收57.4亿元;最新财报显示,达达集团今年前三季度营收为48.34亿元。从总营收体量来看,顺丰正逐渐赶超达达。
但即使是在市场工作多年的达达,也逃不过利润问题。财报显示,达达集团今年前三季度净亏损18.93亿元。骑手的报酬和激励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也一直很高。2020年,达达在这方面的支出将高达41.48亿元。
竞争对手,相互打压,价格战,让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在这个行业,用户对“快”的需求已经变成了刚需,但是要把即时配送做到“快”是一件“烧钱”而且非常困难的事情。
虽然顺丰速运即将登陆资本市场,但未来的日子很难“高枕无忧”。
“狼来了”
中小跑腿公司只能跑快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了同城快递行业的创业者更多的机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同城分布关联企业3116家,今年前10个月新增关联企业302家。
然而,在巨头们激战正酣的当下,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背靠巨头,拥有B端商家的大量订单,成为美团分销、达达集团、蜂鸟快速发展的引擎。但在C端业务上,巨头们也开始向其他公司“降维”。
今年9月,“美团跑腿”正式启动品牌升级,入口更加明显。顺丰城依靠顺丰的“补货”,但也在完善C端跑腿业务。该业务的收入从2018年的4.9%增长到2021年5月底的13.8%。
2020年3月,滴滴跑腿在郑州、上海等城市低调上线,由滴滴代驾集团负责。2020年5月,Hellobike的普惠汽车事业部也探索了跑腿项目“Hello快递”,专注于小件物品的配送。然而目前滴滴和Hellobike的跑腿已经在市场上失去了话语权。
但对于专注于C端业务的闪络和UU跑腿来说,这些无疑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发件人对艾财经表示,目前B2C市场仍然是美团外卖、蜂鸟配送、达达、顺丰快递的主力。它的配送体系在城市中是蜂窝状的,即单个配送点可以快速配送很多单量,一个点的辐射范围在三公里左右,配送员一次可以带很多件物品。这不同于闪送专注于C端,每单只有一个骑手配送的模式。
大部分订单来自C端市场的闪送。自2019年7月签约周杰伦代言后,加强了“一对一急送”的战略定位。目前已完成近11轮融资,2021年3月,闪送已完成D2轮融资1.25亿美元。此外,闪送也在加强B端业务,签约国美、SKP、爱回收、周大福、小米等企业客户。
UU跑腿起步于河南,避开了一线城市即时配送市场的正面竞争,主要致力于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服务于中小商家和C端用户。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五轮融资。2021年11月,UU跑腿获得58产业基金、优多资本数亿元融资。
在flash和UU跑腿方面,C2C市场也有很高的壁垒,要打破它并不容易。相比巨头们的补贴大战,运营C端更重要,即“精耕细作”比“财大气粗”更重要。
先森是一家即时配送服务商,为饿了么、美团外卖等B端平台提供专职配送员。,并已完成三轮融资。快森创始人兼CEO储东辉认为,在城市配送领域,C端用户的需求毕竟是“低频”的,所以纯C2C业务永远有天花板。
储东辉告诉AI财经社,针对2C业务的即时配送企业,获客成本太高,需要不断的资金驱动和客户粘性。“有可能丢一单,丢一单”。在他看来,“一个B2C企业,有一定的体量,就能赚钱,不需要太依赖资本。”
“闪送,UU跑腿等。有一定的机会,但其实更像是‘兔子’之间的赛跑:跑得快的兔子能活下来,跑得慢的会被‘狼’吃掉。因为他们缺乏规模流量,更容易在区域市场或利基市场建立本地竞争优势。”行业专家杨大庆说。
在他看来,所谓的“狼”,可以是超级流量平台,也可以是头部的即时物流企业。他认为,即时配送行业还处于培育期。只有成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链接消费者的“毛细血管”,构建起闭环服务,才能逐渐盈利。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在任何渠道或平台转载。违反者将被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