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增值业务没有问题,但是名字不对,容易被误解。如果使用“加密回执确认”这个名称,可能可以避免这种纠纷。企业在创新服务时,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想当然。
近日,顺丰因加1元钱的“签收确认”登上微博热搜,还被浙江省消保委质疑涉嫌巧立名目收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快递暂行条例》规定,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递投递到约定的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理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理人当面收寄。据此,浙江省消保委认为,“签收确认”是顺丰的法定义务。顺丰的声明很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如果不勾选此项服务项目,顺丰就不提供“签收确认”服务,可能会误导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取名SF并没有错。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顺丰此次推出的“收件确认”并不是《快递暂行条例》规定的正规寄递回执。与消费者理解的相反,其实是一项增值服务,除了常规的收发外,还需要向收件人提供验证6位密码信息。快递员送货上门,收件人必须提供密码签收。更准确的说,这个服务应该叫“加密回执确认”。与常规收件相比,它有密码生成和密码验证两个环节,占用快递公司和快递时间的资源更多。多收1块钱也无可厚非。
顺丰下单过程中,不会自动出现“签收确认”的服务选项,需要单独点击“增值服务”一栏才能看到。除了这项服务之外,还有其他收费项目,如包装服务、收款、收据返还、预定递送等。但是消费者对这些服务没有抵触情绪。总的来说,顺丰推出增值服务没有问题,只是名字不对,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如果在推出这项服务时使用了“加密收据确认”这一名称,这场纠纷或许就可以避免。这也提醒企业,在开发创新服务时,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想当然。
还需要注意的是,顺丰1元的“确认收货”引起巨大争议,不仅仅是因为消费者不想花这1元钱,更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积累的不送货上门、不按要求按时送货的情绪找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点。消费者觉得自己本该享有的权益受到了侵害,现在还有企业明目张胆地收取“确认收货”的费用。
误解的背后,是我国快递业务量的快速增加,快递企业长期受困于“低价竞争”。快递员每天接高负荷的订单,能送到就不错了。保质保量交货根本没有保证,更别说当面签约了。有些快递员投递压力太大,宁愿自己掏钱在快递柜里发快递。消费者不满意,快递员也不满意。有的快递员不跟消费者沟通,直接把包裹放进小区门卫室。快递破损、丢失事件频发,纠纷不断,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解决问题,多家快递公司近日宣布将支付转让费,并提高快递小哥的工资。今年7月,七部门联合出台意见,明确指出要从工资保障、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保障快递员群体的合法权益。这些措施有望提高末端配送的收入,让快递小哥获得更高的收入,进而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职业。也希望快递公司在增加快递员收入后,有空间和动力尽快提升服务质量。毕竟只有少数人需要加密签收确认服务,而送货上门、精准送达正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
作者:佘颖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