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优化什么意思(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不遇的巨变,危机与机遇并存。如果说过去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来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那么在深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有了新的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抓住和用好这些新机遇,就要善于化危机为机遇,化危机为安全,在战胜挑战和困难的过程中迎接机遇、创造机遇,化压力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你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主动出击?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编辑

时势总体有利,机会还在我。

世界百年一遇的变局正在到来,走在复兴路上的中国,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了新的含义。

机遇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有利条件,而往往在于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克服危机是一个机遇。在大变革中,危机与机遇相伴,化危机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上,走向新的高度。

新形势孕育新机遇

“前堵后追”倒逼中国经济结构加速优化升级

结构,结构,还是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突然意识到,世界经济的关键问题不是短期的金融危机,而是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

一场世界性的结构调整“竞赛”悄然拉开帷幕。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发展高端制造业,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一些新兴经济体利用成本低于中国的优势,积极接受国际制造业转移,努力建设新的“世界工厂”。中国经济面临“前堵后赶”。过去主要依靠低成本的要素投入、外部需求和粗放式发展,更不可持续。

挑战和压力的积累,既凸显了困难,也潜伏着机遇。这是加快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有利于完成多年来想实现而未能实现的重大结构变革。

——要素成本无法克服,倒逼我们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近年来,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部分企业转移到东南亚,我们通过就地转型尝到了甜头。”佛山亿达集团投资19亿多元实施工业自动化改造,织造和针织自动化率分别提高到71%和35%。副董事长车克涛感慨道:“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应对了‘就业难’;对于劳动者来说,大量繁重枯燥的工作被机器取代,工作环境安静干净,从而实现更好的就业。”

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土地和资源越来越稀缺。单纯搞“人海战术”,一味“摆摊”,已经越来越不现实。经济增长必须从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源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

——外需“动不了”,倒逼我们优化需求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带来了“与国际市场共热”的风险。现在,只有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压舱石”和“助推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5分钟,2018年天猫“双11”成交额突破100亿元;4分20秒,成交额超过2012年双11...10年前双11单日成交额5000万,现在仅天猫一项就突破2000亿,体现了中国居民强大的购买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路攀升,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引擎”。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增量,为国产品牌创造了大展拳脚的市场机会。”莱克电器董事长倪祖根认为,在传统白色家电领跑全球的基础上,国内吸尘器空气体净化器等新兴家电领域的企业也在努力进行技术突破和品类创新,初步具备了与国际专业品牌正面竞争的实力。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将继续繁荣和升级。”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后卿自信地说。

——粗放发展“不行”,倒逼我们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中国制造进入中高端。

“翻船还是翻船!我们必须主动跨过数字化转型的门槛。”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话掷地有声。如今,三一重工“根互联”平台已连接45万台设备,覆盖数控机床、医疗器械、农业机械、发电机组等42个细分行业,积累了数千亿条数据。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广泛。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异军突起。去产能、活力、杀僵尸齐头并进...我国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新动能贡献率超过1/3。中国制造正从“微笑曲线”的低端奋起直追,稳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挑战催生机遇,压力催生动力。用辩证思维审视,如果能善于借力,“前停后追”也不是坏事。如果处理得当,将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以新的信心面对新的机遇

有许多优势和变革的机会,建立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是不可避免的

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我们手里有很多王牌。

优化什么意思

——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不久,湖北荆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踏上水面空破浪前行。陆地首飞后,又成功进行了水上首飞。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有5万多个结构和系统部件,其中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机载产品95%以上是国产产品。

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等大类和525个小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航母、高铁等大国重型装备,到针、线、脑等日用商品,中国什么都能生产。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常年领先世界。这使得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上下游之间的“链咬”和不同领域的“互补”,使产业升级的“底盘”更加稳固;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强,“路径短、反应快”让产业升级的“节奏”更快。“有了发达的生产支撑体系,企业只要有好的创新,就能快速向新技术、新产品转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所长黄群辉认为,这反过来会推动中国制造业加速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循环。

——巨大的国内市场蓬勃发展,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国经济是大海,不是小池塘。”中国的大市场让全世界羡慕。

“扫手机码买东西就可以了”、“外卖、快递都很快”、“坐高铁半天千里”。在这些网络投票中,外国人最想带回自己国家的中国创新,都是依靠巨大的市场发展壮大的。这个大市场还在分裂:到2020年,全球20%的数据在中国;到202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的24.3%将在中国;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50%以上将在中国...从供给侧看,中国的大市场将为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海量的数据基础、多样的应用场景和充足的成长机会。

推动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改造1亿左右人口居住城市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1亿左右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还在稳步扩大;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4%,通信、教育、旅游、休闲、健身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从需求端来看,量和档次越来越“高”。

中国广阔的市场,像大海一样广阔,既孕育着供给改善的无限可能,也蕴含着需求释放的无限潜力。只要搭建好供需桥梁,以更多更好的供给应对更大更高端的需求,就能形成更强大的国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需结构的再平衡。

——丰富的人力资本不断流动,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21世纪最贵的东西是什么?是天赋!”深圳紫光同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培宁坦言,在发达国家招聘一个20多岁的半导体工程师非常难,但在国内比较容易。“人口红利还在,新的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在近9亿劳动者中,超过1.7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每年有8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近500万中学毕业生。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有效对冲劳动力比重下降的影响,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贡献丰富的人力资本。也有很多海外人才来了又流回来。

“好风强行送我上青云。”当前,中国向内看,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向外看,有幸赶上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纵观历史,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会从根本上推动全球生产力振兴和价值链重构,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在产业、市场和人力方面建立了比较优势的后发经济体,很可能有机会变道超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

借助产业、市场、人力优势,借助全球经济变革的窗口,构建面向未来的经济格局。

新行动和新机遇

发挥制度优势,打攻坚战;保持战略定力,打持久战

什么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并不是所谓的黄金时代,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通过不断的奋斗和变化赢得的有利于发展的时间空。

要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仅有客观有利条件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工作。

"中国正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领导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之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中国的需求结构更加稳定,产业结构更加现代化...中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身体形态和体质更好。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经验,也为下一步抓住和用好新机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必须继续发挥制度优势,拧成一股绳,打好攻坚战。

去产能,如何保护饭碗?去杠杆,风险谁来承担?补短板,钱从哪里来?结构性改革无疑是在解一个复杂的方程,涉及利益调整,甚至带来阵痛。

为稳定就业,设立1000亿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做好去产能行业职工安置分流工作;为了促进有效投资,不搞“大水漫灌”,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弥补短板...正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能够下决心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越性。”要用好新机遇,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集中精力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抓住新机遇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保持战略定力,保持精气神,打好持久战。

结构性问题与周期性波动交织,短期风险与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一场考验韧性的持久战。越是在转折期,越要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一时看长远,坚定不移地稳步前进。

供给侧改革几年后,矛盾转向需求侧了吗?改革越来越难。是否应该采取一些刺激措施?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科学判断——“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采取更多改革方式,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加强、促进、畅通’四个字上下功夫。”

通过调整阵痛,来“巩固”和开辟新的空房间。

“手撕钢出售”,国产笔尖钢圆珠笔芯...在国家博物馆,太钢集团的高端钢铁产品亮相“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引来观众的赞叹。在千里之外的莫斯科,满载1000多吨高级不锈钢材料的中欧太钢专列顺利抵达。

“生产能力被减去,品种质量被加上,移动之间的利益更具动态性。”太钢集团董事长高翔明说。

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关键是要加大破、立、减的力度。如果“加减乘除”一起做,发展空会越来越大。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新活力。

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离不开良好的市场规则和理想的营商环境。2018年,中国国有企业营商环境世界排名跃升至第46位,比上年上升32位。去年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公布,禁止类和允许类项目比试点版减少约54%。未来,政府权力的边界会更加清晰,市场主体的活力会加快释放。

补齐发展短板“增强”新动能。

在湖南盛通集团的车间里,一卷厚度只有头发直径1/10的银色高精度铝箔即将装车。“我们突破了高性能铝箔的关键技术,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议价权。”副总经理李航说。

提升产业链水平,既要夯实基础,打破瓶颈,又要注重运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在“大而全”的基础上“高而强”。

打破体制梗阻,以“通畅”激发新脉动。

“跟银行谈利率?以前想都没想过!”辽宁中蓝电气子公司董事长王迪说,“近年来,特别是去年民营企业座谈会后,真的可以和银行坐下来谈利率了。只要融资不再困难,创业者的创业心就会持续升温!”

让国内市场和生产者“同频共振”,让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互为因果”,让金融活水在实体经济中“流淌滋润”...经济周期将更加顺畅,中国经济将焕发新的活力,绽放新的光彩。

所有的问题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解决;所有的机会都只能通过努力去把握;所有的愿景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

面对千帆竞争的考验和滚石上山的挑战,只有坚持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才能跨过门槛,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记者田俊荣、鲁亚楠、刘志强、赵占辉、李新平、丁怡婷、韩信)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