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有几个(中国到底有几个情人节?)

中国有多少个情人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西方纪念瓦伦丁和典狱长女儿爱情的情人节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思考中国是否有土生土长的情人节,如果有,中国的情人节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所以人们一般把7月7日定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情人节。据考证,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情人节有三个:上元节、上巳节、乞巧节。

1.被年味冲淡的情人节

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是中国春节习俗中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古代元宵节是夜游,街上很热闹。有首诗为证。“去年大年三十,花市的灯亮如白昼。上个月,柳落,人约黄昏后。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月光和灯光还是和去年一样。去年不见人,泪湿春衫袖”,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在古代,女性很少有机会出门。在这样的节日里,每个人都出来赏灯猜灯谜,这是男女约会的好时机。传统戏曲中,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时一见钟情。在《聊斋志异》中,王子的衣服和英宁也是在元宵节相遇的。王子迷恋采花,寻找英宁,单纯可爱。可以说他写了少男少女的爱情,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谭录》中的粉壶,《春灯谜》中的元宵节于与英娘订婚,《三言二拍》中的二次绕梁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上元节从古至今都可以用“情人节”来形容。无论欧阳修的诗,还是无数的故事,男女赏花关灯,互诉衷肠。现在因为男女直接没有那么多礼仪,所以上个元节更多的是春节的延续。人们沉浸在正月的欢乐中,许多节日和习俗也渐渐淡去。



2.消失在历史中的情人节

上巳节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草木虫鸣,万物复苏,是春天的好时节。杜甫曾经写过“踏青河边,回首看旌旗”,“三月三日,风和日丽,长安水边多佳人”,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这是男女相爱的好机会。早在先秦时期,《诗经·郑》就反映了郑男女青年在水边郊游的盛况。《汉书·礼记》:“三月初三,官民皆洁于东流水。名为洗除,留于垢痰中,甚大也。”到了汉代,上巳节已经成为官方认可的节日,官员和民众都参加。到了宋代,上思节开始式微,如杜安石的《玉楼春》“三月初三渐老,残花遍地扫。......今年不如去年快乐,海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刘克庄《忆秦娥上思》写道:“节后,晋人之味终异。这些都说明上一届的节日已经今非昔比了。当今社会,三月三这个节日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只有少数民族地区有保留地。3月3日是壮族的“歌圩节”,青年男女与兄弟同场竞技,欣赏歌曲,用歌声表达感情。3月3日,侗族会举行烟火、斗牛、斗马和二重唱。女生早早的拎着洗好的葱和蒜,在山上等男朋友。在畲族就更重要了,可以和春节相提并论。许多家庭经常选择这一天举行婚礼,场面非常热烈。



3.众所周知的中国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

中国的情人节更多的是女人的节日。在中国的情人节,女人们祈求好运。"中国的情人节起源于对古代天体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崇拜."这一点在夏中记载得很清楚,“是月,织女向东。”情人节,被称为七夕的中国情人节,大多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有关,寄托了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希望。其实早期的中国情人节没有爱情的影子,但是对女性来说意义重大。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是夜,女子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在庭上求巧”,可以说是古代唯一一个献给女子的节日。它不仅具有游戏和娱乐的功能,更是当时女性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自我认同和期待,满足了封建社会女性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后来到了宋代,文人除了乞灵萌化,还借牛郎织女的传说赋予它爱情的魔力。这个七夕的七夕,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蓝本,更有表现力。《祥子》这本书也叫《七夕》。可见作者在七夕深深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草蝉惊梧桐。世界充满了悲伤。”这也是一种爱。



中国的情人节大致有三个,热闹的上元节,“多丽人”的上巳节,深深思念的七夕。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