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28日。
农历七月初七
也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的情人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和女儿节,起源于人们熟悉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这对被迫分开却依然相守的情侣,终于在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的浪漫爱情故事。
爱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为男女见面、相知、相悦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
元宵节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纷纷出门观灯赏景,很容易出现“月上柳梢,人逢黄昏”和男女一见钟情的故事。
上一个节日,3月,花生树和春情发芽的时候,节日里不仅有“美人享青春年华”,还有“美人真美可怜”,还有“公子王孙子自由发挥,沙洋水满情”,所以感伤的爱情故事时常发生。
一句民间谚语,“清明踏青,登高望远”,很好地揭示了清明节在男女爱情中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节日被明确称为“情人节”。
但现在不同了。就在夏历的7月7日——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已经成功进入当代人的节日生活。
你知道“七夕”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你知道这个词何时何地出现的吗?和边肖一起动脑子吧~
“中国情人节”的出现
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信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七夕”最早不是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原来“中国情人节”这个词的出现和美国费城有关~ ~
1956年,美国费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张天德创立了一项名为“中国情人节”的活动,声明“中国情人节是中国固有的道德精神,以欧美时代的季节命名,旨在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讲究爱与义,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以拯救世界风尚,弘扬中国固有文化”。
这里说的“欧美时代节”,就是公历2月14日的情人节,也叫圣瓦伦丁节。中国情人节以欧美季节命名,但主要目的是宣传祖国固有文化。它以中国情人节为节日时间,倡导学习牛郎织女的道德精神,重情重义,努力工作,刻苦学习。
1959年8月10日,费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七夕节”期间,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评选出了两位中国服装界的最佳女士,这也是依靠了七夕原有的“乞巧”习俗。
无独有偶,1959年中国台湾省费城情人节,中国情人节的时候,有人发表了一篇题为《七月七日情人节》的文章,声称七月七日是情人节。可惜当时这种主动性很少。
20年后的1979年,时任国华广告公司销售部部长的陈和燮认为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可以让年轻人“从七夕的神话中找到新的意义”,于是他模仿西方的情人节,提出了把中国情人节变成“中国情人节”的设想,得到了一定的响应。当年在台北荣兴园举办了“中国情人节七夕民俗游”等活动。
mainland China“中国情人节”的出现也是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一些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和圣诞节开始传入中国大陆。作为“情人节”,它首先受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人的欢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迅速传播开来,蔚然成风。
情人节等西方外国节日正在迅速流行,但中国传统节日正在走下坡路。这种情况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思考,也促使他们从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寻找类似或媲美的“七夕”。于是,元宵节、清明节、上巳节、七夕节所蕴含的爱情元素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其中七夕节是最强大的“中国情人节”。
2002年,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民间美术家协会、石家庄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七七爱情情节”,从官方层面率先组织了多项以七夕为爱情情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数十万人参与其中,沐浴在爱情的幸福和快乐中”。
学者和官员都在积极寻找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情人节。与此同时,受益于西方情人节的商家和企业敏锐地意识到了“中国情人节”中的巨大商机。他们采用西方情人节的节日风格和文化符号,在农历七月初七前推出针对恋人的产品和服务,各种媒体也推波助澜。很快,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身份被广泛认可。
如何庆祝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的出现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果。有趣的是,无论是费城、台湾省还是中国大陆,都选择七夕作为建立七夕节的资源。
中国情人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其核心习俗活动是女性通过穿针、拜星等仪式活动乞求心灵手巧。
七夕之所以被人们记住为中国的情人节,并不是因为乞求聪明,而是因为它长期以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一对被迫分离但仍相互依偎的情侣,最终每年从鹊桥上流传下来的浪漫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维系了中国人的爱情理想,表达了中国人的爱情观,体现了中国人世世代代为爱情坚定和婚姻自由而奋斗的壮丽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情人节的出现深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节日名称上,也体现在节日习俗和节日用品上。
比如,在西方情人节,送玫瑰花、巧克力给心爱的人,共享烛光晚餐,这是司空见惯的,也是情侣或情侣共度七夕的重要方式。但是,七夕毕竟是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基础,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诉求。该节日主要由中国人参加,因此它注定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形象和习俗。
例如,近年来,许多地方会在7月7日举行相亲会,为单身男女找到合适的伴侣搭建桥梁。在这样的相亲会上,经常会出现鹊桥、月老等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鹊桥一词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据说牛郎织女被太后隔在天河两岸,苦苦思念。天上的黑喜鹊(有人说是喜鹊)被他们的真情感动,于是每年七月七日空用身体飞到天河,为牛郎和织女搭起相会的桥梁。后来鹊桥一词引申为各种能连接男女婚姻的事物。把相亲会叫做“鹊桥会”,在现场搭起彩虹鹊桥,是很多七夕相亲会的典型做法。月老,又名月下老人,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专事婚嫁的红喜神,即媒神。七夕相亲会上,主持人往往化身老人,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为一件好事。
此外,很多地方还会举办情歌对唱、抛绣球、放飞许愿灯等活动,也是典型的中国元素。
在台湾省,七夕也被视为情人节。从2011年开始,台南市甚至连续举办“爱之城-七夕嘉年华”活动。以中国情人节为核心,在阳历的七八月,各种以爱情为主题的活动,包括游行、演出、电影放映、街头音乐会、文艺活动等。,在台南市各地举行,启动了为期四个月的大观隐亭“牵线搭桥”。
当局还设计了四个不同颜色的玩偶,象征不同种类的爱情,其中桃色代表甜蜜的爱情,天蓝色代表纯洁的爱情,绿松石代表青春的爱情,全白色则允许人们给自己上色,代表自由的爱情。
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是对传统节日的现代重构,它出现的时间不长,还在发展。人们将继续发明和创造新的符号和活动来丰富他们的假日生活和表达他们的假日感受。
节日的生命力根植于社会需求。中国情人节的出现虽然是受西方情人节的刺激,但能流行起来。根本原因是当代社会需要一个情人节。这里的“情人”,当然不是指“第三者”,而是它的本义——恋人和情人。
“七夕”的愿景,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是“愿同心,愿长久”,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家家有情人”。
“七夕”为单身男女创造了见面的条件,也为情侣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柔情、互诉衷肠甚至经营感情的温馨时光空。“昼序夜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在一个宜人的秋天过一个情人节,珍惜眼前人,善待另一半,不仅为个人和家庭生活增添了浓浓的爱意和浪漫,也为社会注入了美好和温暖。
(作者是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大家都在看。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张博
编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