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永华·郭志强|浙、粤、湘报道
亚马逊封号风波,“一箱难求”,运费暴涨...尽管有订单回流等利好消息,但今年内外贸企业的生存也存在一系列“烦恼”。
9月中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访广东、浙江等地观察国内外贸易形势,发现部分小型外贸制造企业面临库存积压、人工成本增加等问题,这也反映了外贸市场形势繁荣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
莫是广东惠州一家生产耳机、音箱、接插件等电子产品的企业负责人。公司年营业额一亿多,厂子开了二十多年,利润一直维持在三四个点。
" 3C产品制造业已经是红海市场."莫说,“我们厂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微薄,但行业竞争激烈。基本上做不好就要赔钱。”
“不敢再听命”
莫小光已经在3C制造业工作了20多年。“我们订单稳定,利润稳定,工厂生产一直很稳定”。
“变化发生在2021年。疫情蔓延到国外,许多工厂关闭,但对我们的工厂产生了积极影响——海外订单回流,工厂订单增加。”莫小光说,2020年和2021年,与2019年相比,工厂产品的出口比例增加了很多。
然而,烦恼也随之而来。最近,莫最头疼的就是产品出海受阻。
“现在全球海运通道不通,集装箱‘一箱难求’。因为没有集装箱装船出海,工厂租了2000多平米的仓库囤货,这是今年的新情况。”莫小光说,他手里压着的大量蓝牙耳机根本无法运送给外国客户。
莫透露,这些库存的压力直接影响了工厂资金的回笼。“今年集装箱太难了,对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直接影响”。
莫小光也对目前的困境感到非常困惑。目前他宁愿做国内的低利润订单,也不愿接国外的订单。
今年,一些位于深圳的跨境电商卖家陆续被亚马逊平台处理,深圳被称为“坂田五虎”的跨境电商大卖家也受到波及,至今让莫心有余悸。“亚马逊命名风波影响太大,‘坂田五虎’上下游供应链公司很多都倒闭了”。
莫小光说:“幸好我们没有进入大卖家的供应链,否则我们公司就完蛋了。亚马逊封号风暴来袭,一些供应商为跨境电商龙头积累库存,大卖家被封杀,这些供应商的库存都在他们手里。”
“扩大产能就是找死”
尽管订单越来越多,莫仍然不敢摆开摊子,扩大产能。相反,他正在考虑减少产能。
“我们小微企业无法扩张。扩张是找死。”莫小光承认,扩张后,不断上升的成本可能会导致关闭。
据介绍,莫的工厂产能分布在两广两省。广西的工厂产能,由于当地劳动力成本较低,可以帮助公司规避一些市场风险。
莫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厂一直没有找到发展的机会。理想的状态是:要么被上市公司收购,要么引入风险投资推动产能扩张。
然而,20多年来,上述两种理想情况都没有发生,莫和他的工厂只能选择维持现状,“绝不扩大产能”。
“客户风险也不容忽视。类似亚马逊冠名在产业链下游的突发风险,跨境电商大卖家的合作小微企业直接积累了大量库存。”莫小光说。
莫小光的苦恼还来自另一个方面。他说,现在蓝牙耳机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加大投入发展智能制造,机器代替人,购买的设备可以抵扣增值税;而作为中小企业,仍然依赖大量劳动力,但雇佣工人支付的工资不能扣税,利润受到很大影响。
(应采访对象要求,莫小光为化名)
编辑: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