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榆林9月17日电标题:《我们从这里走过》——记***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王,新华社记者、朱继才
陕北的路一望无际,一望无际的山脊和沟壑。飞机,火车,汽车,到处都是。
9月13日至14日,在赴Xi安出席全运会开幕式前夕,***总书记到陕西榆林考察。中国共产党人对陕北有着深厚的感情,***总书记对陕北有着深深的关怀。
发展转型: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
第一站榆林,看煤。
《山海经·Xi·山景》记载:“西南三百里,名为女床山,其阳为紫铜,其阴为石质……”
聂、石炭纪、石墨都是煤的名称。多年来,榆林丰富的能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上世纪80年代,当《人民日报》头版出现“榆林地区发现大煤田”的新闻时,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凿混沌获得黑金。榆林的煤像血液一样,流向大江南北。榆林的发展也因这场“黑色革命”而改变。
13日上午,一到玉林,***总书记就乘车来到国家能源集团玉林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毛乌素旁边,土尾河旁边。一路上,沙漠里有绿色的村庄,原野上有拔地而起的城楼和坦克。总书记看了又看窗外:
“我在延川的时候,榆林是陕西最穷的地方。这个地方人口稠密,但是缺少食物和饮料。都是汤和水。后来,一旦能源被发现,能源工业得以开采和发展,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也就是不到半个世纪,榆林就繁荣起来了。”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那些年,榆林从“农业”向“工业”大步迈进,“为国家能源发展、工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时过境迁,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进程已经开启,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总书记叮嘱:“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必须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
同时,总书记辩证地指出:
“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作为能源,煤炭的用量应该得到控制。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目标任务,走转型升级之路。”
与时俱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被写入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榆林传统能源企业也在积极规划新产品路线。调研中,国能裕华公司相关负责同志着重向总书记介绍了煤炭分类和优质利用的做法,讲述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和对策,请总书记看煤化工展品。
医用骨钉、缝合线、餐具、购物袋...这些可降解产品是从煤到甲醇到聚烯烃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全产业链的生产成果。
总书记饶有兴趣地看了看:
“我今天来,是想看看能源发展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径和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煤电发展从限开发减向转型大有可为。尤其是你们的可降解产品非常有价值。煤炭行业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才不会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
在年产40万吨乙二醇的项目现场,一群身着蓝色工装的企业员工兴高采烈地站在总书记面前。与传统能源企业中的员工不同,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
“一支年轻的队伍,蒸蒸日上。你们是一群承担历史任务的人。要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使命光荣,使命伟大,希望送给你们,希望寄托在新兴产业上。”
形势的变化:从“吃不饱”到“白肉不算少”
“早上是汤,中午是糠,晚上是碗里的月亮。”
高西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个小沟壑,村里老一辈人都有吃不饱的回忆。
位于米脂县城以北20公里,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新中国成立之初,高西沟也走过弯路填饱肚子。本以为“多一个‘坡’,多一个‘窝”,谁知越挖越穷。羊吃光了草,人吃光了树。
听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蒋良标告诉我们,总书记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有很深的记忆。他说了流水、土壤、肥料的“三润田”,讲了“陕北开荒,河南遭殃的苦日子”。
想改变是痛苦的。20世纪50年代,高西沟开始探索“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姜良标向总书记解释,也是边干边想出的办法:粮食多了要施肥,施肥要靠牛羊,牛羊要吃草。
高西沟的开发解决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难题。
下山来到农田,丰收在望。总书记临时把车停下来。
“庄稼能浇水吗?”“地里有套种的豆子吗?”“我家有几个人出去打工?”……总书记和村民们开始交谈。
听乡亲们说“生活好了,现在白面、白米、白肉都能吃了。”***总书记感叹:“现在不是说白面猪肉少了,有时候吃五谷杂粮也挺好的。”他对陕北农村的情况非常熟悉:“硬的小米做成黄米包子,软的小米做成油呼兰和油饼。”
……
五颜六色的田野,曾经熟悉的景色,但一切都在改变:磨、磨都机械化了;问及又打小米,“没连枷了?”“对,现在用三轮车。”
龙头山顶,秋风习习。总书记东望西望,举目远眺,深思不已。
松树、柏树、槐树、榆树、杨树和柠条,以及苹果树、枣树、杏树和核桃树...多么丰富多彩的写意!拍崖岸、筑田埂、挖沟、筑巢,是几代村民的辛勤劳动。
“这里有40座山丘,21条沟岔,4553亩耕地,2300亩生态林,1000亩经济林,126座淤地坝,5座雨水坑,3座水库……”姜亮彪向总书记报告,“黄元帅、红元帅,山苹果是我们的金球”。近年来,我们摸索着从“三三制”向“三二一”模式(三块林地、两块草地和一块田地)转变。"
总书记掰着手指头说:“林、草、田,发展农村事业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我是在延川插队的时候听到高西沟这个名字的,当时是陕北的大寨村。你看看你的梯田,都是辛苦的。难得的是做了半个多世纪。”
从“山野光秃秃,连年饥荒”到“梯田遮山岗,片片林草遮山坡”,旧貌新颜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陕西的绿色地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村里的成绩单也是喜人的:“60年来,淤泥未下山,洪水未出沟,泥沙未送黄河。每次降雨量都比周围村子多两三毫米。”
“小流域治理关系长远。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典范。”总书记称赞,“绿水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你们用实践证明了这种方式是对的,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和推广的一种方式。”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从北京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它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为人民办实事!”
“我在陕北呆了六七年,你们这里的情况还不如‘额’呢。说到吃,这里经常饿。当时有很多人从绥德、米脂南下讨饭。沧桑巨变,村民们今天过得很踏实。”
革命的回声:从“最小的司令部”到“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S2/]
壮丽的74年前,沿着蜿蜒的山路,渐渐走近了。
13日下午,***总书记走进杨家沟革命遗址,“来这里看一看,还一个愿”。
正是在这些窑洞里,迁到陕北的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影响历史潮流的“曙光就在前面”的呼声也正是从这里传向全国。
走进“十二月会议”旧址,一边是一群影响中国历史的革命先辈,一边是一幅会议现场的油画。总书记沉思良久。
演讲者大声宣读了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对形势的判断:
“这是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从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从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举重若轻的气魄,在这个山洞里赢了千里。总书记***谈到周恩来同志的评价,“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他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往山上走,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的故居。迎面一张“中共中央到陕北的路线图”。在陕北一年零五天,转战两千多里,途经12个县,38个村。***总书记走近研究。
“中国革命的必然胜利可以在这里找到。高瞻远瞩!毛主席在这里不仅指挥西北战场,也指挥全国战场。同时,他也考虑到新政权建立后会发生什么。”他提到了一个历史事实。早在延安,毛泽东同志就把《沈嘉三百年牺牲》一文作为整风的学习文件,告诫同志们引以为戒。
旧居里,书桌、地图、笔砚、油灯、灶台、石磨、石磨、土坯睡台,写满了历史故事。小院里,一棵百年枣树,秋风把枣子染成了红色。
毛泽东同志经常穿着一件旧的灰蓝色军装。在杨家沟生活的120天里,他写了40多份文件和80份电报。沟壑之光照亮中国。
旧居墙上挂的几个字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正是在一九四八年春天,毛泽东同志在《情况通报》中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必须充分注意,决不能马虎。”
***总书记郑重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伐、团结进步,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瞻远瞩,知之甚少,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和战略。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这样一种风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和考虑的。”
20天,留下很多故事。
十二月会议召开的第二天,正好是毛泽东同志的生日。他吃的是平常的“千千饭”和酸白菜,从此为共产党人定下了“不搞生日庆祝”的规矩:“即使全国解放后,党内也不能搞生日庆祝活动。”
***总书记听到这里,想起了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给共产党人立下的六条规矩。第一条规则是不庆祝生日。
“现在看来‘不过生日’也可以;少敬酒,你行的,咱们现在少喝点;不要用人家的名字做地名,这个可以做到。”他一一盘点了执行情况:“‘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尔内莱斯相提并论’,这件事就这样发展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必须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不能学习马克思主义。"
陕北窑洞系着党和国家的安危,也牵着人民的心。听说在村民的掩护下,敌人找不到老一辈革命家的下落。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人和村民的困境深有感触。
第二天上午,***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区委旧址,位于疏山下的九真寺。展厅里有两行字非常醒目:“站在最劳动人民一边”和“端端正正坐在老百姓一边”。
总书记***悄悄念了出来。
“端端正正,这是关中方言,沉稳正直。”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赢得了人心,亿万人民坚定地选择了站在我们一边。
前展厅里,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办冬校的劝诫。总书记***逐字逐句念道:
“只有通过群众,才能自觉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搞好冬学...要知道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发动群众。只要我们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我们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复兴的基础:从“夜校扫盲”到“建立现代教育体系”[S2/]
一年多前来陕西时,***总书记追溯到今天的顾言:“‘中国’二字最早见于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
14日,***总书记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柳编、泥塑、壁画、唢呐、石雕、剪纸、绥德和平书、陕北民歌,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就像是用一把旧锄头夯进了陕北的黄土。
陕北说书人李康,双臂三弦,双腿绑在木板上,羊肚巾青紫。声音亮了,就有了热闹的戏。
余音绕梁。总书记带头鼓掌:“我特别喜欢听三弦,很有韵味。只有一方水土,我才能弹唱出这种味道。”
一代又一代,年复一年,这些非遗的舞台在田野、院落、悬崖,在洗衣服、挑水、劳作、放牧的路上。
展厅的小院子里,欣欣向荣的陕北秧歌扭打起来,表演得兴致勃勃。
“跳得很地道。你们都是专业的学生吗?”
大家回答:“有传承人,也有学生。”“现在每周都有活动,每个月都有培训,还经常去学校上课。”“越扭越活泼,越扭越有活力,越扭越年轻。”
“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继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藏。”
几位非遗传承人提到了“上学”。距离展厅几个街区的绥德实验中学,打开了这些艺术珍品的大门。视察期间,***总书记走进了这所学校。
读书、唱歌、弹琴的声音,操场的喧闹,都充满了活力。“教育双减”政策发布后,学校也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总书记先后观摩了书法课和体育课。
“你好,Xi爷爷!”“我们爱你!”操场上爆发出欢呼声。教室里的孩子们冲到走廊上,高兴地挥着手。
总书记动情地说:
“中华民族的复兴靠什么?有赖于我们民族高度文明的精神素养,基础在于教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根基也在于教育。教育对一个伟大国家几千年的繁荣至关重要。”
教学楼上方,“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闪闪发光。***总书记与师生的交流,从绥德师范学院旧址说起:
“参加革命首先是接受教育。革命为了什么?劳动群众说两英亩土地。通过夜校扫盲、扫盲,提高了觉悟,认识到是为了解放。建国以来,从开始的5亿多人的教育,到现在的14亿多人的教育,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教育,这是继承和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从鸦片战争到奋斗崛起的新时代,时光荏苒,世事变迁。***总书记讲到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的极端重要性。
“下一步,中国的教育布局将更加合理,更加适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国家计划已经制定,各方面已经付诸行动,就是希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经过70多年的总结,5000年的探索,字字珠玑。”
[/s2/]指南要实用:从“深入调查研究”到“交一份好答卷”[S2/]
在此行的最后一站,我去看了另一个村子,绥德县西南的张家边镇郝家桥村。这里讲一个老一辈共产党人求真务实、注重研究的故事。它是中共绥德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于1943年春发现的模范村。
当时还发现了一个叫刘的模特。村史展,总书记在一幅油画前驻足。在这幅画中,刘戴着一朵大红花,牵着一头大牛。那是在绥德县春耕生产群众动员大会上。他被选为绥德县劳动英雄,得了奖,正欢天喜地地往村里走。
总书记笑着说,“每个村都向郝家桥学习,每个人都向刘学习。”郝家桥被评为农村劳动模范,而刘的名字也很响亮。他是边区最著名的劳动英雄之一。"
今年,郝家桥又获得了一个“模范”称号:“全国扶贫模范”。
“中国只有十个,非常了不起。是当之无愧的招牌。”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傻笑着。
“78年,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发扬光大。主角是什么?可以总结一些党建的经验。”总书记***谈了,一个是调查研究。通过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毛主席带给全党的好作风好传统。一种是树立典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好的经验和典型,促进学习和推广。再一个就是建设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走群众路线,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认识,升华认识,共同把事业搞好。
从“面朝黄土”到“面朝工业”,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书记走进葡萄种植大棚,走进村互助幸福院,走进村卫生站,一路仔细观看。
以前种地靠年,现在天天好。种植葡萄,背景是国家给予扶贫的优惠政策;村民养老有赖于国家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调发展;村民就医受国家医保政策支持。
总书记嘟囔了一句,“这山沟里有一股冲。如果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整个中国就有底了。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一个人努力,天助的地方。这个‘日’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气候之日,二是党和政府好政策之日。”
今年陕北又干旱了。但是,村民们“并不担心干旱,他们可以放心,共产党是存在的”。走进村里,***总书记想多看看革命老区的村民。
郝家桥村的侯今年70岁。前几年因病致贫,生活拮据。前几年脱贫了,家里也富裕了,一年比一年好。
总书记走进他家院子,看到一个窑洞做饭的洞,高兴地去看了看。高粱米粥,肉馅包子,还有蔬菜都是可以煮的。
“这个老南瓜闻起来真香!”
坐在炕上,老侯请总书记吃了个枣。总书记笑着拿了一个。“很甜啊!”
老侯家二儿子刚从青海打工回来过中秋。他对总书记说:“兄弟们过得好,父母脱贫了,我们放心。只要走得更远,赚得更多。”
洞窗明净,电器一应俱全,点缀着窗户的盆景绿意盎然。环顾四周,总书记很感慨:“陕北那些年没见过这么好的房子,连延安地委都不如我们。"
“我去过中国最穷的地方,现在都是新面貌。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最终解放全中国时一直在琢磨的。共产党员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交上一份好答卷,否则就不合格。”
在与郝家桥村民告别时,总书记回顾此行,语重心长地说:
“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了很多经验,可以说满载而归。看中共是怎么来的,从井冈山到陕北,从陕北到西柏坡,再到北京,一路赶考。新中国成立70多年,建党100年,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继续走好这条路。走好了,别忘了你是从哪里来的。看过去的沟坎坎。我们来自这里。刚开始的时候很简单,完成后会很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