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营店和专卖店的区别和联系(传统大卖场挥手告别,今天,什么才是大超市的生存之道?)

“优质优价,好省,好省……”超市不断打出促销单,但偌大的保鲜区只有空空摇摆冰柜。著名的家乐福超市中关村店正在进行改造程序。



曾经辉煌的家乐福中关村店进入关闭程序。

记者发现,近年来北京不少大型超市已经关闭或转型。那些关门的超市都有自己的原因;那些活得好的大超市,找到了生存之道。

转换

一家旗舰店的十八年兴衰

从中关村广场入口往地下走,迎面而来的是带有告别色彩的标语——“期待未来与你相遇”“感谢18年的陪伴”。看来中关村广场要彻底改造了,但是还没有人给出改造成什么样子的确切信息。

2004年3月17日,家乐福中关村店在中关村广场开业。当时新闻头条有两个关键词——旗舰店和亚洲最大。随着这个大型超市的到来,店铺也多了起来,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通往超市门口的必经之路。超市带来商业集聚,这是当时被广泛接受的商业模式。



家乐福超市

“一直到2017年都挺热的,然后就不行了。”因为家乐福的火爆,一个店主把店搬到了中关村广场,但是现在店里挂着“甩卖”的牌子。“我不知道这里会有什么变化。没人告诉我们,反正店铺要撤了。”

“人越来越少了。”一家服装店老板正在整理要清仓的裤子。“这两天越来越多了,都是来扫货的。”

走进超市,扫货的气氛更浓了。床上用品五折,几排货架空。“跟我们说3月底关店,其他的不知道。”工作人员表示会转到家乐福其他店。在生鲜产品的地板上,我发现空更多的货架和冰柜。冷鲜肉一片不剩,只有空空乳业的专柜。



“这家旗舰店是我大学毕业那年开的。当时,它被称为亚洲最大的。没想到现在就关门了。”推着购物车的大刘很感慨。他回忆说,超市刚开业的时候,中关村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候还是很有生活气息的,附近的小区也没有被高楼挡住。他还记得和几个同学在海淀书城附近租房住,周末去家乐福购物。当时中关村的商业形态非常单一,以电脑城为主。家乐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说实话,这几年我不常来家乐福。小区附近有个食品站,网购很方便。”和18年前相比,购物习惯早就改变了。

专营店和专卖店的区别

超市的收银台只有几个人,而在十几年前,人们对这家超市最普遍的评价就是收银台排队太长。走出超市,可以经过一条美食街。中午,在中关村上班的人挤满了整条街。对他们来说,美食街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个大超市。走出美食街,中关村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家乐福,曾经是亚洲最大的超市,早在关闭前就被淹没在上升的城市森林中。

研究

北京的大型超市日子不好过

家乐福并不是近年来第一家撤店的大型超市。北京东南五环外的城乡世纪广场一直没有大客流。2018年引入盒马鲜生被认为是一剂强心针。然而好景不长。这里的盒马鲜生于2021年4月底关闭,开业仅三年。

超市以前在城乡世纪广场的地下一层。虽然所有的宣传符号都被擦掉了,但我们还是能隐约看到原来的标记。“我记得当时网上有个地方有盒马,叫‘盒房’。的确,一开始我觉得很高大上,海鲜很新鲜,而且可以现场加工。”小倩在底楼吃快餐。他说,马帮在这里开业的时候,每到节假日,顾客拥挤,餐饮加工区都要排队。飙升的客流也吸引了其他商家。



世纪广场的盒马鲜生撤店后,很多依托其流量的小餐饮店铺也陆续撤店。

在封闭的超市出入口外,有许多商店。从招牌上看,有奶茶,熟食,小吃等等。但随着盒马的关闭,这些店铺也相继关闭。少数坚持下来的都是空的。“超市的撤出肯定会对客流产生影响。现在主要靠外卖。周末人多一点。”一家面馆的服务员在招揽顾客。这家店正对着超市的收银台,这里曾经是最拥挤的区域。



2021年6月18日,北京首家盒马X会员店在东南四环外的世界之花假日广场开业,距离这家盒马生鲜店在城乡世纪广场的关闭还有一个多月。虽然已经挺进市区,但是世界之花和城乡的世纪广场很像,也是客流比较一般的购物中心。只有持有会员卡的消费者才能进入沃尔玛山姆店的盒马X会员店。从外面看都是高档的,甚至还有专门为会员准备的宠物店。门口的店员,一个一个的验证每个顾客的会员资格。她强调,只有办理了会员,才能获得多重优惠服务。

根据Winsor发布的研究报告。com 2022年2月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型超市普遍日子不好过,向会员制、小店、精品超市转型成为大势所趋。

根据赢家的统计。13家超市上市公司中,仅有2家净利润和营收实现双增长,11家净利润出现下滑。下半年这一趋势仍未扭转,全年业绩不容乐观。仅监测的13家超市企业全年关店超过100家,其中,人人乐、沃尔玛、家乐福关店超过90家。2021年,家乐福关闭了20多家门店,沃尔玛关闭了30多家大卖场。

会员制是超市企业的重要转型路径。2021年,中国会员制超市品牌多达12个。“老”会员制超市,如沃尔玛山姆店、麦德龙等。,纷纷加速开店。永辉、家乐福等“新”会员制超市也加入了搅局。

转换

老超市扎根社区寻找新活力

三里河东侧,众多老小区中,有一家开了18年的武集贸市场。两年来顺利完成转型,销售额在北京所有物美商店中排名前20。

每天早上都挤满了购买生鲜商品的中老年人。“这里的硬件条件相当有限。门口没办法停车。来这里的顾客几乎都是住在周边的中老年人,步行、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物美的店长杨海奇说,转型的目的就是抓住这部分顾客。超市扩大了保鲜面积,增加了蔬菜、肉类、水产品、水果等品类,包括市场风格的散装蔬菜和高端超市风格的包装蔬菜。一些高端超市经常有每日更新的新鲜蔬菜和新鲜肉类,这里也有很多。



物美超市三里河店已经扎根社区,成功转型。

本次物美针对周边老年人的特点,加强了天府、六必居等北京老字号的专柜,集中在一起,方便老年人购买。不仅仅是保持老传统,还要有新的突破。超市与多点APP合作,实现区域内半小时送货上门。在收银阶段,不仅有收银台,还有各种智能设备,有的可以自动识别称重,有的可以自助结账。为了加强超市与社区生活的联系,还有一些10元快速理发等服务,每天都能吸引不少顾客。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传统大卖场品类齐全的优势已经消失。大卖场需要一个巨大的区域来涵盖大约20,000种商品。而电子商务呢?有数百万种产品可供选择。”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早就预测超市举步维艰,疫情加剧了这种局面。他认为,“向社区生活服务转型是几乎每个超市的必经之路。”

赖阳并不看好很多超市向会员制转型。“大家只看到了业绩的增长,觉得会员赚钱了。但是,会员制商店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是会员制,而是它的供应链。”以莱阳为例,山姆店只卖三四千件精选商品,都是世界各地的沃尔玛店在当地采购,早已形成成熟的供应链。“我们国内的会员超市都要做全球采购。供应链有优势吗?超市未来的出路应该还是社区生活方式的服务商。”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