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是什么平台(拆解分析:内容营销平台(一)小红书)

编辑导读:小红书作为年轻人喜爱的种草平台,一直以内容见长,很多品牌都在小红书上营销推广。本文作者对小红书平台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内容营销承载着丰富的品牌故事和产品信息,日益成为品牌成长的核心策略。营销内容真实、新鲜、有趣,才能打动人心。90%以上的消费者会被好的内容影响做出购买决定。品牌只有回归人性,用优质的营销内容和故事触达消费者,才能推动增长。

“小红书”、“b站”、“Tik Tok”、“知乎”等不同内容平台的特点、个性、投放策略存在明显差异,在内容展示风格、推荐策略、用户类别偏好等方面有所不同。如何为一个品牌找到合适的内容营销平台,实现冷启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其实我并不是小红书的目标群体,甚至在此之前,我都没有小红书账号。当然,为了尽可能真实客观的写好这篇文章,这一周我高密度的用了一下,发现真的是一个充满“美”的平台,刷的停不下来。

01 平台逻辑

不久前,小红书推出了“店号整合”策略,同时用商品关闭了笔记下的连锁权限。此前,小红书的账号分为企业号、个人号和认证博主。店铺号绑定后,统一为专业号和非专业号。“店号一体化”要求商家在开店时“做号”。这一举措再次强化了内容的重要地位,推动商家在小红书输出优质内容,引导基于内容的转型,不再是单纯的电商平台。这完全符合小红书自始至终的特点;关闭笔记携带链必然会增加转化成本,但如果结合内容策略,可以让内容更纯粹,让人更专注于内容,提升用户体验。

小红书的主要流量入口是“推荐”和“搜索”,和Tik Tok很像。用户在随意浏览时可以提供很强的“可走性”,在品牌集中加大营销或新品发布的时期,“搜索”的使用量会大大增加。

回忆内容时,小红书有两个核心逻辑:“标签匹配”和“关系链推荐”

标签匹配:内容发布时,平台会根据对标题、文字、图片、视频的理解,对内容进行标签化。每个用户在首次登录APP时必须选择至少四个感兴趣的领域,支持内容标签匹配人的冷启动。之后,平台根据用户的点击、喜欢、收藏等交互行为调整用户的兴趣标签,优化人与内容的匹配精度。

关系推荐:内容推荐给部分用户后,平台会根据用户的点击、喜欢、收藏对内容进行评分,然后决定是否推荐给其他匹配的用户。这个评分系统在小红书里被称为CES(社群参与度评分)。



显然,小红书的内容分发逻辑是“去中心化”,即只要内容好,互动量高,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流量分发权。这一特点无疑为“新锐品牌”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总的来说,小红书平台的逻辑对品牌来说有三大优势:

1.人才的平等权利

无论明星、KOL、KOC、素人,只要内容优质,都可以被平台推荐,流量倾斜,成为爆款。按照业界的普遍共识,明星和头部的KOL 50万+粉丝,中腰的KOL 50-50万粉丝,KOL 50 K-5万粉丝,业余的5 K以下粉丝。为了避免过度依赖头部造成的内容生态失衡,小红书有意扶持中长尾人才。自然流下,KOC和业余的笔记占60%以上。此外,根据对外公布的数据,无论从人的活跃度、粉丝活跃度、互动量来看,腰部及以下人群的营销优势更加明显。

下图为万+人才平均笔记交互的百分比分布(数据来源:飞瓜):



2.高性价比

相比其他平台,小红书的流量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腰部KOL和KOC形成的大量爆款文章带来的曝光和互动潜力,为品牌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营销效果;

下图是几个典型品牌截至2021年12月14日的投放成本(数据来源:伊恩):



3.长尾流

在基于内容质量的CES评分机制下,优质内容可以长期获得平台的流量倾斜,持续获得长尾流量,无论是在推荐还是搜索上都可以占据很好的位置。

为了巩固小红书的“种草”地位,营造“真实美好”的社区氛围,小红书在平衡“真实分享”和“商业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账号限制、笔记限制甚至品牌限制。对于品牌来说,明确平台规则,避免触碰红线非常重要。

根据小红书的公开信息,以下行为会触发限流:

1)账户当前限额

  • 一台设备登录多个账号,也就是常说的“多开”。当平台监测到多个账号来自同一个IP时,就会判断为水军。
  • 在平台上做站外引流,比如在笔记、头像、签名、评论等地方留下微信、手机号、淘宝店铺、二维码等信息;
  • 账号下的内容包含很多同品牌的商业广告,内容单一;
  • 长时间不登录账号,会被平台判定为僵尸号;
  • 账号包含大量虚假粉丝和僵尸粉,导致粉丝非正常增长。
  • 2)注意电流限制

    笔记包含禁止使用的词语。下图是“2021年小红书违规词汇总量”。因为内容太长,如果需要,后台会回复“小红书违规词”来获取。



  • 包含非原创内容的笔记,比如有水印的图片和视频,或者有其他小红书账号的图片和视频,都会被判定为非原创;
  • 如果发布的单品硬广,但没有在平台备案,大概率会被判定为营销广告;
  • 如果笔记出现异常增量,比如大家急于提高互动,短时间内在微信群或其他渠道被赞、收藏、评论,很容易被平台发现并限制流量,严重的会被扣费;
  • 对内容的过度修饰和美化,如在美妆、旅游、穿着、探店等领域误导用户。通过滤镜、PS、视频优化等手段。
  • 不尊重客观事实,盲目夸大产品功效,如“一秒祛斑”、“快速瘦身”、“超级美白”等。
  • 言辞激烈,恶意诋毁一个品牌,诋毁产品,损害品牌形象;
  • 一些“组成党”缺乏专业知识,传播错误信息。有的博主为了增加流量,追逐热点,却不注意核实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无意中发布谣言,传播不实信息;
  • 发布伪科学内容,尤其是健康领域;
  • 使用夸张、稀奇的标题、封面、内容;
  • 利用打击大师的影响力指责或发布煽动性内容;
  • 虚构、编造、发布远超普通人消费能力的内容,俗称“炫富”,也成为平台治理的重点对象;
  • 传播淫秽、低俗、有害信息,包括:穿着暴露、性暗示、涉毒、政治、暴力、血腥内容将被平台判定为违法;
  • 没有相关资质,避免分享医疗、投资内容。如果涉及,注明“不涉及医疗/投资建议”。
  • 3)品牌电流限制

    品牌在不熟悉平台运营规则之前,贸然大规模有组织的发布种草笔记,很容易踩坑,被平台限制。但一旦某个品牌被限制,所有与品牌关键词相关的内容都会受到牵连,流量骤降,互动性极差,推广失败。

    由于品牌限流影响巨大,以下重点“敲黑板”[S2/]

    小红书是什么

    小红书认为粉丝1 K以下的素人属于自然流,即博主自发分享,最接近真情实感。如果这部分notes占比大,则认为品牌认知度高。自发分享传播一段时间,再通过KOL、KOC投入商业使用,被认为是正常的成长逻辑。但“高开高玩”,一个一开始就有大量KOL和KOC进行商业推广的品牌,会破坏内容生态,肯定会受到平台的限制;

    品牌大规模投放“未报道”笔记。所谓“不报备”,就是笔记不跟平台报备,商业化。因为小红书在商业推广上有很多限制,所以很多品牌会选择不举报,但是如果短时间内有大量“不举报”的产品,举报笔记数量太少,就很容易被平台限制。

    品牌分期风格过于一致,比如标题、图片、文案雷同,容易被平台发现,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被平台限制;

    “硬宽”票据比例过高。所谓“硬广”,是指笔记中有大量的卖点、特点、功效、参数、成分等等,但缺乏细致的分享,堆砌了大量图片,也容易被平台识别,判定为“硬广”,且当前受限。

    02 发展趋势

    在12月22日举行的“2022小红书商业生态大会”上,官方分享了小红书的“理念营销方法论”。通过洞察需求、定义产品、拓展抢占赛道、倡导扶持品牌四个步骤帮助品牌构建良好的产品市场战略,帮助品牌加速成长。可见小红书“All In Brand”的决心。

    目前无论从分享还是消费的角度,用户对小红书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定位。从2021年11月公布的种草榜单前1000名来看,护肤、彩妆、美体分别占53.56%、16.99%、2.83%,合计超过70%。可见护肤彩妆是小红书的主力(数据来源:费



    但小红书的目标是搭建一个真实、美好、多元的内容分享平台,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么,就要摆脱“她圈子”的刻板印象。为了构建更加多元的内容生态,平台在“男人”、“萌宠”、“旅行、摄影”等小类别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目前平台月活用户已经超过2亿,其中72%为90后,超50%来自一二线城市,男性用户占比也上升到30%。高达220%,覆盖25个品类,其中60%品类增长超过200%(数据来源:2022小红书商业生态大会)。小红书通过达人自发分享的多品类内容,引领露营、晚安甜酒、早晚a、无性别穿搭等生活方式快速破圈,也为新品牌、新品类带来流量红利。

    03 内容打造

    与纯电商平台不同,小红书的有效投放并没有明显受到客单价的影响。生活中有小美,家装中有小美,游戏中有小美,艺术中有小美,奢侈品中有小美。

    根据小红书的特点,平台上投放的品牌要注意以下五点:

  • 深耕自有品牌,高品质真诚,不急于转型,提倡软、科学、精细,拒绝硬广;
  • 高颜值,新奇,美丽,性感,抢眼;
  • 目标用户“她的圈子”,女性,年轻,客单价不能太低;
  • “男圈”、“萌圈”、“小众圈”会获得官方流量支持,品牌要把握好红利期;
  • 熟悉平台规则的专业运营团队;
  • 宏观上,爆款文章的创作应该参考“品牌”和“品类”成熟度构成的二维象限:



    “成熟品牌”x“成熟品类”,关键是通过“年轻化”重塑形象,激活市场,吸引Z时代的用户,通过对目标用户的了解,从“自说自话”的卖点宣传转变为“价值”的用户场景描述。比如中国李宁的“中国时尚品牌”,就是一条年轻之路;百灵基于“天然草本,效果卓越,无刺激”对用户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新品牌”x“成熟品类”,关键是要突破重围,通过“差异化”和“细分化”打开缺口。比如华的“东方美妆,用花化妆”的差异化竞争;《森林活力》中的“无糖泡泡水”子类;

    “新锐品牌”x“创新品类”,关键是教育用户,占领用户心智。因为教育用户的成本极高,需要先渗透到优势区域,成功后再全面推广。比如,自火锅优先选择火锅文化丰富的重庆、成都,抓住年轻人“宅”和“懒”的特点,打造“即食火锅”新品类,进一步辐射全国,最终形成“品牌即品类”的现象;

    “成熟品牌”x“创新品类”,关键是在优势品类的基础上延伸,通过新技术创造新品类。比如云南白药,以止血白药闻名。通过信任背书和技术创新,打造了云南白药牙膏,开创了中草药牙膏新品类。迄今为止,它是中国第一牙膏市场。

    以上每一种组合的关键点都是品牌建设产品背后的逻辑,也是内容营销需要突出的点。

    微观上,爆炸性文章的创作要注意标题、封面和内容:

    1.标题

    搜索时,通常会先匹配标题,这也是内容从曝光变为点击的关键点。有一种说法是“爆款文字= 51%标题+49%内容”,由此可见,选择一个好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标题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关键词来概括内容+唤起情绪:

  • 包括精准人群:油性痘痘肌男生。
  • 使用场景:秋冬洗脸
  • 性能:保湿,祛痘,轻印,
  • 导语:洁面的快乐,秋冬的必需品。
  • 热词:护肤、祛痘


  • 覆盖

    高质量的封面足以打动用户。尤其是像我这种四处游荡的人,会点进去看一看吸引人的图片。总结起来,吸引人的封面基本有以下几点:

    身材好颜值高的美女/帅哥,下图基本是我会点进去看的封面;







    效果类,比如下图中的穿着对比,或者化妆前后,或者发型对比等。





    干货分享,基本不看博主颜值,只看内容是不是你感兴趣的,有的是科普知识,有的是纯粹的好奇;



    产品堆积如山,各种产品集中展示。感觉内容很丰富,一定要进去看看。





    3)内容

    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耐心看很多文字,尤其是休闲娱乐平台小红书,所以看到平台推荐的视频笔记越来越多。内容越专业越好。能把事情用简单的话讲清楚,才是真的“专业”。随意的口语化会更容易被视为真实的分享。

    当然,不管是图片还是视频,都要能引起共鸣,比如年轻人熬夜后的朋克健康,吃海赛后的瘦身减肥,烫发染发后的狂躁干发,加班后的脱发等等。

    第二,要有例子,一般都有,比如博主讲自己的使用效果和感受;

    第三,要明确价值点。有时候价值点是简单的一句话或一句话,但往往决定了产品的成败。比如袁琪森林的“0脂肪、0热量、0糖分”,香蕉的“不敏感内衣”,三餐半的“功能和心理双重满足”。

    04 热点玩法

    小红书里有一些关键词常年占据热搜。对应到具体的模板玩法,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社群文化,像知乎上常用的提问格式“x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下面是一些热门游戏的例子。

    1.OOTD / MOTD / COTD

    这些英文缩写最初来自Ins,几乎是小红书的热词天花板。其中ootd (out of the day)指的是今天的穿着,博主会展示穿着,软植入服装、配饰、包包、鞋靴的品牌logo,达到推广的目的。你可以看到这些纸条下面都有一堆求联系的妹子;



    MOTD(今日化妆)指的是今天的化妆。很多美妆博主会用这个关键词来分享化妆师和文章,也非常好用,很有说服力。



    COTD (Coffee Of The Day)指今天的咖啡,通常用于博主的探店环节,配合精美的图片和体验,达到推广店铺的目的。



    2.GRWM

    GRWM (Get Ready With Me)是指博主在化妆的同时分享自己的情绪和对生活的态度的视频形式。看起来很随意很真实,可信度大大增加,容易引发讨论和共鸣,分享时频繁曝光品牌logo。比如一位“颜值焦虑”的美妆博主,曾经有一篇号召粉丝热爱生活,接受他的视频笔记的文章,获得了超过15万的赞。那是平台上少有的超级爆文。我经常在Tik Tok看到它,但这真的是小红书形成社区文化的力量。



    3.不加标识的商品测验

    是指将同一类别的商品放在一起,遮挡可识别的标志,只用感觉和效果进行评价,选出最好的商品,或者猜测商品的名称。这种形式一方面增加了观者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体验的真实性。



    4.沉浸式 xxx[/s2/]

    前段时间拍了一段兔子吃胡萝卜的视频。整个视频除了小动物的咀嚼声,没有任何声音。听起来很解压,这也是现在流行的“沉浸式”体验。这种玩法代入感很强,让人身临其境,而且不限品类。比如美食博主可以一直保持沉默,只记录烹饪过程的环境声;家居博主可以用一面镜子分享家居装修设计、收纳、整理。



    本文由@刘胜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