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中国企业家”和《财富》2013年“40位40岁以下中国商业精英”。
来源:字节跳动作者:张一鸣
张一鸣的演讲整理:
为什么毕业多年后
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拉开了差距?
大家好!大家都很年轻。我今天来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毕业快11年了,看到你,真的觉得“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去年参加了武汉的校招,感觉新一代年轻人的素质真的很好。昨天,我在想今天应该和你分享什么。想了想,先拟好标题,把乔布斯的“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改成“保持饥饿,保持年轻”。
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另外,作为面试官,我可能在过去10年里面试过2000个年轻人。他们有的和我在同一个公司,有的去了别的公司。其实他们的发展很不一样。从算法的层面来说,我们把这个叫做“正例”和“反例”。我想分享一下:为什么正反例子差别这么大?
什么是“保持饥饿,保持年轻”?“保持饥饿”,众所周知,意味着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为什么说“保持年轻”呢?
我认为年轻人有很多优点:他们没有条条框框,没有太多的自我保护,他们可以经常打破规则,他们非常努力,他们不妥协,他们不世故。
十年过去了,一些年轻人仍然保持着这些优秀的品质。我觉得这就是“保持年轻”。
那些“保持年轻”的人很难达到顶峰,并继续成长。相反,很多人在毕业后提高了技能,但当达到一个天花板时,就停止了增长。
我先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
毕业第二年我是怎么变成的?
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
2005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加入了一家叫酷讯的公司。我是最早加入公司的员工之一。一开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但是在工作的第二年,我在公司管理了一个四五十人的团队,负责所有的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
有人问我:为什么第一份工作成长这么快?你在那家公司特别优秀吗?
其实并不是。当时公司的招聘标准也很高。和我同时,我记得清华计算机系有两个博士。
我是最擅长的吗?是不是最有经验?我什么也没找到。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有什么。
1。工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我完成工作之后,我会尽我所能帮助解决大多数同事的问题。那时候我已经看过Code Base里面的大部分代码了。新人入职,只要我有时间,我都会给他讲解。通过解释,我可以成长自己。
还有一个特点是,工作的前两年,基本每天12点回家,回家后编程到很晚。真的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公司要求。于是我迅速负责了一个提取爬虫到整个后端系统的模块,先从一个组开始,然后是一个小部门,再到一个大部门。
2。我做事从来不设界限。当时我是负责技术的,但是有产品问题的时候,我会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产品方案。很多人说这不是我该做的。但是我想说:你的责任感,你想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使你去做更多的事情,给你很大的锻炼。
我当时是工程师,但是我参与产品的经历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的帮助。我参与商业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记得2007年底,我和公司的销售总监一起去见客户。这段经历告诉我:什么样的销售才是好的销售。当我建立头条招人的时候,这些可供参考的案例会让我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
这些都是我刚毕业时的特点。
十年观察
我遇到的优秀青年都有这五个特点!
后来我陆续加入了各种创业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很多毕业生生活在一起,并且仍然和他们中的很多人保持联系。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见过的好的坏的事情。总结一下,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有什么特点?
一、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我今天不是太谦虚。我先拿自己做个正面例子,然后再给你讲个反面例子。我有一个以前的同事,理论基础很好,但是每次做完工作就下班。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对互联网的新技术新工具一窍不通。所以他很依赖别人。当他要实现一个功能的时候,他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只能自己做前半部分——如果他是一个好奇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掌握了,或者至少理解了,那么他就可以自己做大量的调试分析。
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比如头条开头我就跟你说: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当然现在是一亿多了。我们现在每天的启动次数几乎是5亿次。很多人会想,你的小公司怎么做?只有大公司才能做好。所以他不敢尝试。只有乐观的人才会相信并愿意尝试。其实我加入酷讯的时候也是这样。当时那家公司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后没做成,只做旅游垂直搜索)。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自己也觉得很激动。我真的不确定,也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我去学习的时候,就去看了所有这些相关的东西。我觉得最后不一定能实现,也不一定能完全实现,但是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持乐观态度,你就会更愿意去尝试。
第三,不甘平庸。我们在座的都已经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了。但我想说,其实走向社会后,我们应该树立更高的标准。我见过很多一起工作的大学同学和同事,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技术和成绩都比我好。但是这10年,很多人都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以为他应该能做好,但是他没有。
很多人毕业后目标都不高。我查阅了一下,发现有同事加入了银行的IT部门:有的是毕业后加入的,有的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的。为什么我会把这个和“不甘平庸”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都是为了尽快解决北京户口才加入的,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贴,可以买保障房。
后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不想平庸,想做得很好,我就不会担心这些事情:我有北京户口吗,我能买得起房吗?
如果你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里:在北京五环内买一套小二居和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你的工作会受到很大影响。他的行为会改变,不愿意冒险。
比如我遇到我以前的朋友,他在业余时间做一些兼职,赚一些收入。其实那些兼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自己的工作有影响,不仅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哎,你快点交首付吧。我觉得他看似赚了,其实是在赔钱。
不平庸很重要。我说不平庸,并不是说工资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说你必须对自己有很高的标准。也许前两年你变化很慢,但10年后你再看,肯定会大不一样。
第四,不要自大,耽误了满足感。这里给大家举个反例:给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年轻人,素质和技术都挺好的,也各有特色。当时,我是他们的主管,我发现他们送货的情况在工作中总是很糟糕。他们认为其他同事做得比他们差,其实不然:他们真的可以算作当时招聘的前20%的同事,却误以为自己是前1%。所以很多基础的工作,比如做一个调试工具,他都不愿意做,或者需要同事配合,所以配合不好。
本来都是高素质人才。他们非常聪明和实际,但他们没有控制他们的傲慢。我觉得这和“不甘平庸”并不矛盾。“不满足于平庸”意味着你的目标要定得高,“不自大”意味着你要踏实于现状。
在这2000个样本中,我看到了很多我认为很好的东西,但是发展的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我以为的不好,其实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是另一个例子:
当时我们有一个做产品的同事,也是应届毕业生招进来的。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不是特别聪明,我们就让他做一些辅助工作,统计数据,做用户反弹等等。但现在,他是一家十亿美元公司的副总裁。
后来想想,他的特点就是肯干,有责任心,从不推脱。只要他有机会承担一件事,他总是尽可能地做好。每次都不是特别好,但我们总会给他反馈。他去了那家公司后,掌管了一个不到10万用户的边缘渠道,并把它做得越来越好。因为这是一个边缘渠道,没有配备完整的团队,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很多责任,得到了很多锻炼。
第五,对重要事情有判断力。选择什么专业,什么公司,什么职业,什么发展道路,你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被短期的选择所左右。上面的一些例子也涵盖了这一点。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而不是新公司。2006年和2007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的职业选择,我都劝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和微软。但其实很多人的想法都是短期原因:外企可能名气大,工资高。
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了。刚毕业的时候工资差三五千块钱,真的微不足道。短期薪资差异不重要。但其实能摆脱这一点并有判断力的人并不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