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宋涤2019年,九水去东南亚考察。他观察到,很多本土快递公司还处于“孤岛”状态,在分拣、仓储的不同环节,包裹上贴着不同的面单,有些是手写的——这样的面单目前在中国的快递市场上很少见到。“不像国内的快递公司,快递的一个环节会有不同的快递公司负责,所以各个环节的标准并不完全统一,”九水说。
九水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菜鸟物流产品资深专家。2020年,为了支持阿里巴巴在东南亚电商业务的增长,菜鸟开始推动东南亚当地快递体系的建设。其中一项基本工作就是推广国内已经普及的电子快递单。
电子面单是快递的“身份证”。自2014年在快递行业广泛推广以来,中国头部快递公司电子面单使用率普遍接近100%。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一个基于电子面单和手持扫描仪的全数字化系统重塑了快递的业务链。
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国邮政智库专家邵林忠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电子面单提高了快件处理的效率和时限,为自动分拣提供了信息保障,降低了传统面单的成本。
在更长的尺度上,有从业者认为,电子面单及相关数字化建设实际上影响了快递公司的组织管理架构。“可以说,电子账单完成以及后续的数字化建设后,加盟快递公司总部与网点的关系才是真正的紧密,总部可以渗透到加盟网点的业务中,实现精准管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电子面单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本身。其实电子面单并不涉及原创技术研发,也不是中国市场首创。然而,电子面单在与中国“电商+快递”的商业模式结合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快递的底层支撑,承载着规则和标准。以至于当中国的快递模式尝试出海时,电子面单就成了首先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
“电子面单及其相关地址库是我们在海外推进快递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九水说。
商业模式“窥探”电子面单
白桥是菜鸟网络电子面单前业务负责人。2013年菜鸟网络成立后,公司的核心方向是做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白桥意识到电子面单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切入方向,业内一些大商家已经在用电子面单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白桥认为电子面单确实可以提高商家的发货效率和快递的揽收效率,但如何在淘平台推广电子面单是个问题。
电子面单在中国市场并非首创。在海外一些大型快递公司,电子面单已经运行多年。2012年前后,国内部分电商平台开始推广使用电子面单,但涉及范围相对有限。
“从纸质面单到电子面单,不仅需要系统投入,还需要更换打印设备。如果是B2C仓配模式,因为面单量大,可以和ISV(也就是商家的计费软件)和快递公司协商,做系统改造,实现电子面单,但如果是小商家,很难有这个动力去推广”,白乔说。
白桥的团队选择从业务端寻找突破口。他们发现当时淘宝平台上的计费软件集中度比较高,几乎行业排名前30的计费软件已经占据了平台近70%的份额。于是,白桥团队开始与开票软件沟通,提供部分激励费用推动开票软件升级,并为商家提供打印快递电子面单的能力,供商家免费使用。
电子面板打印不同于传统的面板打印机。前者使用热敏打印机,后者使用针孔打印机。这意味着商家如果要使用电子面单,需要投入少量的设备成本。对此,白桥找到了一家快递公司。他帮快递公司算了一笔账。传统面单的成本在0.2左右,而电子面单只需要0.1元甚至几毛钱,至少可以节省0.1元左右的成本。如果商家一天发100张面单,一个月下来可以省10元300元,最便宜的打印机也是这个价格。基于此,白桥建议快递公司购买热敏打印机供商家免费使用,大大加快了商家使用电子面单的进度。
基于商家发货效率的大幅提升和快递网点成本的降低,2014年5月白桥团队电子面单上线。经过一年的探索期,平台上的电子面单覆盖率接近15%,到2017年,平台上的覆盖率已经达到80%。
电子订单的快速覆盖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带来的庞大订单密切相关,业务与技术的交织难以展开。2016年淘宝天猫双十一成交额突破1000亿,2017年突破1500亿,2018年突破2100。一位快递网点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很难想象,如果那两年电子单不出来,怎么处理这么大的快递单量”。
从“标记”到“三段码”
在电子面单普及之前,我国快递普遍使用纸质面单。纸面板通常分为4张和5张。一位快递网点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回忆当时使用纸质面单的情况。在整个快递过程中,五联纸页要被一张张撕掉,分别交给客户、财务部、收件人、寄件人、收件人。
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这五张纸承担着信息流转、整理标记、资金结算、管理考核等多个流程。比如在资金结算方面,网点需要在每个月底收取其中一笔,然后交给客户财务进行运费结算;在分拣过程中,需要有人用记号笔在面单上写下目的地,然后分拣人员会根据记号笔标注的缩写进行定向分拣。在整个流程中,分拣环节对人力的依赖程度最高,分拣人员的工资也高于其他人员。
电子面单的引入解决了这个问题。
白桥回忆,第一版电子面单打印的内容主要包括发货人、发货人地址、产品信息和一个“段码”,实际上是用一个记号笔代替了快递员之前大写的目的地分拨中心的缩写。2015年版本变化中,“一段码”变为“二段码”,增加了包裹的投递网点,2016年升级为“三段码”,可以精确到具体的快递员。目前电子面单已经升级为“四段码”,第四段指向套餐的具体小区/楼栋或代收点。
电子面单+分拣编码(1234段编码)的出现,是自动化分拣在快递行业推广应用的基础。在自动分拣机上,机器可以扫描面单条形码,识别前端分拣码,将不同的快件放入不同的目的地车厢。自动分拣设备的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快递网络的运行速度和运营能力,也降低了快递网络的运营成本。
从技术上来说,自动分拣的原理是识别包裹的分拣流向,投递到相应的隔间,对地址进行编码并不难。但是在扫描面单的时候如何识别,还是需要非常完善的系统和算法的支持,才能保证在商家端打印电子面单的时候,分拣码通过三段码清晰的显示在电子面单上。这意味着从电商平台、商家到快递总部、快递网点、快递员的整个信息链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有了电子面单、手持终端等硬件设备,数据可以从电商渗透到快递网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子面单等数字化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快递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此前,特许经营体系的管理比较粗糙,有点类似于‘分地租’,即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将不同区域分包出去,但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因为纸质单上的大部分信息都没有录入快递总部系统,快递总部无法了解网点内部的经营状况,客户构成等等。但有了电子面单,总部确实可以看到网点内部发生了什么,趋势是什么,这样总部和下属网点就形成了管理意义上的紧密型组织形式”,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在电子面单推广前后,快递公司巨头们也大大加快了信息化的投入。依托数字化能力,形成了复杂的激励和结算机制,支撑了中国特许快递公司的快速发展。
林忠认为,不宜过分强调技术的塑造作用,电子面单对关联企业的组织结构影响有限。
基因、规则和出海
2001年,邵带领团队设计出中国第一台交叉带自动分拣设备,至今仍在上海邮政分拣场使用。当时,为了解决机器识别目的地的问题,邵的团队对邮政传统使用的39码(UPC条码)进行了改造,将其与目的地捆绑在一起。
与专线等传统物流方式相比,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时间要短得多,但目前快递业的数字化程度和效率是整个物流领域最高的。电子面单等数字化基础在快递以外的物流领域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一位同时从事快递和专线的网点负责人用A、B、c三个等级描述了快递、快递和专线的效率和数字化程度。
在邵看来,电子面单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指出了政策因素的“意外之财”:与专线等物流模式不同,快递是为数不多的需要行政许可的物流行业,而行政许可从某些角度提高了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也培养了快递的数字化基因。
2009年颁布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经营快递业务的,应当具备以下服务能力:“有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有能够提供快递(邮件)跟踪查询的信息网络,配置符合要求的数据接口,能够按照要求向邮政管理部门提供快递(邮件)相关数据”。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快递模式的数字化基因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更为密切:电子商务在中国快递供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电子商务天然的数字化也将倒逼快递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形成以数字化为纽带的“电子商务-快递”模式。电子面单是这个模型的基础。电子面单普及后,随着电商平台格局的变化,围绕电子面单的讨论和关注依然很多。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了重点,即电子单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还承载着规则、数据和标准。
如今,这种模式也在海外寻找机会。
2020年,邵主持制定了自动分拣设备的合同标准、质量规范、零件规范、验收规范等7项团体标准,其中3项已中英文双语。之所以要做中英版,是因为目前东南亚的快递需求非常旺盛,而中国的电商和快递模式正在当地快速落地,中国的分拣设备厂商在当地有很多订单。
在将中国快递模式嫁接到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电子面单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整个模式的基础设施。
2020年,菜鸟网络启动了“阿波罗计划”,即花了600多名技术人员6个月的时间,对东南亚的快递进行了一系列改造,目标明确,就是让东南亚像中国一样第一次使用统一的电子账单。
九水经济观察报表示,东南亚推广的电子面单和目前国内使用的电子面单没有太大区别,包括基本信息内容都差不多,但东南亚的快递行业和国内不同,更加离散,即不同的快递公司负责分拣和配送的不同环节。这意味着电子面单可以起到串联不同快递公司流程的作用,并且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做更多有智能数据的产品,比如卖家下单后精准的物流定价等等。但这些都是基于历史数据,历史数据来自电子面单,还是基础,”九水说。
(文中九水、白桥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