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日记
题记:他者即光!
铃音六部
2022年1月26日星期三
气象
物动
风俗
思火
诗语
幻云
气象
大寒雪花飘动的意志
气温与风在幽暗之境膨胀,零下微微降到5℃,看不到水汽如何在瘦树寒枝和沟渠野洼中间随风蒸腾的轨迹,只看到大地充满了怅然的幽闭,某种情怀的冷寂,让所有生命都朝着宽广和苍茫的静寂之地进发。雪花的勃然生机,就藏在古时称为“寒大将”的空境里(有些地方将更为冷峻的小寒节气称为一年里最冷的“一月将军”)。
清晨,夜幕将尽时,陡峭梦山竭力揽住苏醒的脚步。父亲按着每日的习惯已经早起,黎明的昏暗让夜色更黑,院子里的白炽灯因此显得愈发明亮,父亲佝偻着身体,颤颤巍巍的双手握住长而结实的细竹编织的扫帚,院子响起悠远又安然的声音,“唰……唰……唰……”这样的声音如钻入隧道的钻头,钻入梦境城堡的罅隙,混沌的梦境开始震动,再造出一层又一层意识的塔楼,层峦叠嶂的塔楼蔓延铺开……无数出口和入口交织螺旋的花之迷宫又一次编织起梦里意识飘荡的云烟。
扫院子的徐缓节奏,还有暗夜潜入意识深处遭遇的困顿和险途,让人精神和肌肉的神经一齐绷紧——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一下子醒了过来。
窗外亮光忽明忽暗,院子里与往日安静的气息如此不同,我拥被坐着,耳朵竖立,神经一个激灵——还以为有什么动物或小偷跑作院子,奥,慢慢想到,可能下了一夜大雪,父亲正在院子里扫雪,此刻,父亲可能很累了。很奇怪,越渐澄明的脑海里,竟然浮现白茫茫天地真干净的寂寥图景。
父亲扫起的几小堆雪堆中间,雪花下落的节奏越来越慢。雪的洁白,冷得如此干净的空气,扑面冲击并在一瞬间占据了身心。不知何处传来山斑鸠的叫声,电线上两只喜鹊在雪花中间跳跃。白茫茫的雪影轻灵又诱人,人的身体里突然冲出一种想要融进雪中去游戏的冲动。斗斗娃(侄女调皮的孩子)扑在雪中,双手拍着捏着柔软洁白的雪,男孩一脸的纯真让整个飘雪的天地显出难言的激动。
铁锹、铲子和手一齐上阵,不用多久,斗斗娃、侄子和我就将夜半沉积的无形之雪,堆成了一个正向人的意志招手的雪人。
不知何时,零星的雪花变成铺天盖地的鹅毛雪,茫茫白雪扯满天地,如此欣然的雪意并不长久,高空上的云层看上去薄而通透,云层后面太阳白金一般闪耀的光芒,隐隐透出微蓝色。
刚刚堆成的雪人映衬着雪花纷纷扬扬的意志,像要包裹,又像要归去,雪人似乎要在这样如梦似幻的院子中央起舞。雪人那么丑,那么可爱,胡萝卜的橘红鼻子、赤黑煤炭的眼珠、蒜薹葱绿微微翘起露出笑意的嘴唇,激起了一个雪孩子和无数雪孩子相互撞击的身影。
一整夜冉冉雪花独舞的矜持与自怜,此刻,正要被一个破镜而来的喧嚣世界搅得纷扰起来。
物动
群鸟解羽之野
西山草洼中间那些坡度徐缓近似梯田的山坡上,夜晚酷寒,猛禽的洞烛之眼让潜藏的鸟兽无所遁形,竞速生死的动荡之夜谱写出多少追逐与奔逃的生命史诗。西北所说夜间的猛禽,指的是猫头鹰。草洼西山可见体长将近一米的雕鸮,偶尔还会被疾驰的车辆撞死在车道边上。也有体型如一只鸽子般大小极为少见的纵纹腹小鸮。还见过农民用铁锹铲着的脸如猴形的鬼鸮,俗言所称的“狠吼”,可能就是这种鬼鸮。长长耳羽显出一幅呆萌模样的长耳鸮,曾在北京天坛公园的松柏夜枝上见过身影,据说西北也有分布,我到没有见过。
坡道荒草中间,斑鸠、野鸽的灰白羽毛,四散零落,像遭受过一拳轰击,生命连零落的残渣都看不到,枯草的草茎上粘连的血迹已经干枯,散落在黄土坷垃中间一粒粒的粪便,说明曾有狗獾、瞎瞎(中华鼢鼠)、黄鼠狼等兽类打扫过生死搏击最后的战场。
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里说到斯基泰人(注:斯基泰人,《史记》称为萨迦人,意思是弓箭手、游牧者,是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位于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讲的在斯奇提亚上方的居民,他们居住在遥远的北方,那里的天空上出现过自空而降的“羽毛”,天降的羽毛遮天蔽日,远处路过的旅人看不到那个地方,因此找不到进入那个地方的入口。
《山海经·南山经》记录:“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腹虫。”这里“羽山”,一种解释为白雪,一种解释为天降羽毛,遮蔽了山脉。
在草洼西山上行走,荒草和深沟中间不时会见到生死搏击的遗痕,轻飘飘的一堆羽毛难说惊心,但在空寂的山道上,随北方刮起荒草的声音,那种辽阔的嘶吼,想着想着,反倒惊心起来。
这几日读到希罗多德关于遥远东方白茫茫一片的羽落之野,正好与中国远古先人所见的解羽之泽对照。充满了自然主义的传说和想象和西北荒野中间零落羽毛的留存相互撞击,显出东西方想象力神奇趋同的光华。
在思维内视之海和眼睛所见的界面上,群鸟解羽之野,展示出生命无穷无尽循环的雄壮,还有生命奇迹寂灭和再生的意志,所有这些,都如地球上群峰的耸立。
一张纸里的世界
越南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00:00,在顺化慈孝寺圆寂,终年95岁。
在《你可以不怕死》一书中,禅师以一张纸的世界来开示生死之道:
被制成纸之前,这张纸已经存在了。深观之下,你会看到一棵树,没有树就没有一张纸,在这张纸中,你也可以看到阳光云雨的形式存在。而当纸被焚烧(死亡)后,灰烬会成为滋润树木的养分。有一天,树木会再度成为一张纸。这样,灰烬又以纸的形式重生了。
当你意识到生死之间并无生灭,你就可以不怕死。
寂灭、沉黯是死的接纳。悲伤、喜悦是生的馈赠。
你站在万物中间,生如此,死如此。
风俗
拜灶神
腊月二十三,拜灶神的日子到了,无数神灵充盈在每一个中国家庭烟火饮食的圆炉子里,不管是柴草火红的欢腾火焰,煤炭亮晶晶的橘红火苗,还是煤气幽蓝色中气十足的火之投枪,甚至是摩擦了千万次原子而精确控制着无形火力的电磁炉,灶神在东方大地的天空上,如同一个基于年的布满了符咒的警钟,既布施着幸福安然的生活秩序,又巡视着人们生活中那些失序错位而满布创伤的混沌心房。
到了这一天晚上,晚饭过后,灶火里烟气散尽,记得是爷爷,带着父亲和我们,然后是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三人,现在是我带着侄子,心怀对灶神的祷告,在献祭了果盘和焦糖的供品中间,点燃香烛黄标,说一些私心掺了杂念的祷告,灶神听到了,也领受了来自人间的心意,他将很快上到某个更大的殿堂和秩序里。一切善恶都将铭记,一切混乱都会安抚。
思火
“天下”之迷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人所谓的天下,无从稽考。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作为“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门人问孟子:“天下无定乎?”孟子说,“定于一。”
邹衍的大九州,每一大州又有九州,这九九八十一州,便是中国的赤县神州。
中国疆土和人心统一的神圣性,由汉初公羊学派塑造,之后便成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最高政治目标。
在这个“天下”概念里,隐藏着中华文化持续长存的秘密。所有试图挑战这种统一神圣性的企图,都被碾碎在了中华文化的车轮里。
乐园
曾被亚欧印三大文明系统认作“乐园”的地方,孙培良认为,希腊传说中北风以外人们的居住地,印度传说中的北俱芦洲,中国传说中的昆仑和沃民之国,是人类共同向往的乐土。这三种传说的指向,欧洲人指的是东方,印度人指的是北方,中国人指的是西方,大概的同一区域是阿尔泰和昆仑山脉两端的区域。
顾颉刚曾说,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存在着蓬莱、昆仑两大系之间完全无缺的乐土。
由此溯源,可以映照出《山海经》中山海中间存在的强烈的“乐园情节”同世界历史的链接。西方、中亚和中国都有“世界大山”、“宇宙大山”和“天柱”(中国神话里的不周山)一类的神话。这些神话的母型可追溯到奥林比斯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
诗语
闪电
再读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不同往日,精神震动,心海犹如闪电划过。
读杜甫《对雪》
午夜将睡,出书房,见轻盈飘雪把院子染成薄纱一样的洁白,伸手接雪,片片晶莹如蝉翼伸展,又消失于滴水无痕,一种纯然心志冰凉入骨,沁人心脾,刚刚到来的沉沉睡意反倒变轻。
随手翻萧滌非主编《杜甫全诗校注》,读到《对雪》,这篇写于安史之乱中的雪景,惊心动魄,战火、孤翁、新鬼、炉火、书空,万念成愁。生命世界的动荡,对照着杜甫眼前幽静无声的雪意。一个“对”字,翻云覆雨,映照出杜甫一颗灵魂的雄壮与宏伟。对世界,诗人并非再造,而是记录。但这记录,包含历史的留痕、心境的混沌、情感的曲变和意志的雕琢,实在是一切艺术中最难的一种创新。为做到这一点,诗人的肉身宛如柴薪,熊熊燃烧在世人的冷眼里。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很奇怪,读完《对雪》,心里意外的平静。千年不老的杜甫安抚了一颗现世紊乱不安的灵魂。
幻云
人体菌群能够颠覆人的意志吗?
看到尹烨讲到菌群和人体生态的关系,现代分子生物学对人体构成的研究,在不知不觉试图颠覆人类几千年来理解世界的哲学根基。
“我”这个概念正遭遇神奇的分解,人类文明的心理支柱之一,意志的操守,正变为分子层面的生物意识,在这个层面上,人作为主体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意志,沁入理想和欲望的网络里,几千年来毫不动摇的改变世界、改变自我的动力核心——意志,变成了由无数非我的菌群构成了它者的意志。这个意志的大坝上,科学的蚂蚁正钻出无数的细孔。
古典哲学家当然要对这样试图颠覆人类存在价值观的命题做出回应:
物理和化学自然不能解释人类的一切,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者忽略人类的选择和自由意志,认为一切早已被规定。否定人的“心灵实体”,等于否定人的选择,而把人和机器等同。按这样的理论发展下去,就是把人等同于幽灵。如果人根本不存在,那么一切思考研究实践的动机又有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