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赚到第一桶金(手把手教你攒下人生第一桶金)

来源:小熊探险

作者:陈欢


3季度刚结束,银保监会马上下发了「互联网保险新规」,全名《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新规之后线上产品会有一个动荡期,抓紧适应才能跟上节奏。所以都没来得及买买买。工作忙,压根没时间看淘宝京东什么的,更别说什么复杂的双11预售和尾款了,看着就头大。

这样也好,也能省钱,至少可买可不买的反正也没时间琢磨了。

通过这个,其实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是,实现财务自由之路的第一步:强制储蓄。


1

为何需要强制储蓄

就像博多.舍费尔在《财务自由之路》里介绍的方法一样,想让自己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其实只有简单四步:

第一步,强制储蓄

第二步,学会理财

第三步,增加收入

第四步,将收入增加的一部分用于再投资

第一步,就是强制储蓄。

那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就因为:手有余粮,心中不慌。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冰箱的酸奶过期了、一时冲动买的衣服并不适合自己、因为凑单买下的不需要的物品堆满了、做活动买的护肤品、奶粉、尿不湿过期了都没用完。

小熊觉得现代意义上的节俭,并非“省吃俭用”,毕竟该吃的该用的还是要有的,物资欲望降到极低确实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尝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2

强制储蓄怎么做?

①学会「断舍离」,减少盲目消费

这里,特别推荐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是一本对小熊影响很大的书。书中讲到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虽然时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断舍离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熟悉和精通“断舍离”之后,并非让我们不消费,而是每一次都三思后再做决定。

买一件常用的物品时,多考虑它是否是“我们喜欢的、我们需要的、适合我们的”这三个点。有一点不符合,其实都是没必要买的。例如一件特别好看的大衣、我也需要一件这样的大衣,但是这件大衣的颜色或者风格、或者款式不适合我,其实买回来也只能挂起来,在橱窗欣赏也挺好。

我们需要做的,是减少对物品的执念。

②养成记账的习惯,掌握钱的去向

小熊的记账习惯恐怕有20年左右了。从高中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费开始,还记得那时候省下的生活费,除了给玩得好的同学送送生日礼物,就全部贡献给了新华书店

所以现在小熊喜欢借书,不爱买书,甚至一度给自己约定的是每年只买一本书,会让自己三思再决定是不是买下(当然,现在破戒了)。

因为“书非借不能读也”,自己买的新书放在墙角落灰,借来的书因为不好意思很久都不还,反而会让自己下决心好好看一下。

除了买书,做妈妈的第一年,买买买也是停不下来呀。

所以,记账的习惯可以很好的帮我们回顾每个月花了多少钱,钱的用途分别是什么,如果想要强制储蓄,哪一部分的开销是可以适当减少的。

当然,有了记账的习惯,还可以下意识提醒自己以下“灵魂三问”:

①非买不可吗?

②非得现在买吗?

③它是最合适的吗?

这几个提问的场景下,尽量屏蔽商家的打折、促销、优惠、满减之类的诱惑。

双11购物之前,可以尝试列个购物清单。生活必需品是得买的,但要留意数量。

小熊就曾在乔治刚出生不久买了一些婴儿洗衣皂,至今都没用完。也曾因为做活动,囤了好几箱奶粉,结果这里收纳一点那里收纳一点,自己都忘了,有一天收纳整理,突然发现好多都临近过期了。

每一次的购物清单上,可能总有几个不完全符合“灵魂3问”的物品,那就请真的相信“宁缺毋滥”。当时没买,其实并没什么损失。

同时,小熊不喜欢凑单,觉得凑单太费脑,所以干脆买个某东会员,自营物品都包邮,有需要的时候随时下单。所以这么多年,T猫的88VIP我是一次都没达到过资格,说起来也是悲惨。

③投资自己,让自己更值钱

长寿时代,三段式人生已经悄然成为过去式。只靠着人生前20来年学的知识,是很难长久立足社会的。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选择,必然要不断增值自己。

何谓三段式人生:即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的出生-22岁读书,22-60岁工作,60-80岁养老。

例如在业余时间,学习一门技能;或者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读个在职研究生;又或者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让自己停下来,学习一段时间。

时常给自己充电,让自己保持更新,当然也包括投资理财能力的学习和提升。

经常有客户问,几十年后这个钱也不值多少钱了,根本应对不了通货膨胀

真没有什么金融工具,能100%的确定的告诉你,它能抵御通货膨胀。唯有通过提升自己,才是跟上时代、不被通货膨胀影响的最佳方法。

如何赚取第一桶金

④改变消费模式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先存后花」的理论,但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

所谓「先存后花」,即调整花钱顺序,将每个月的收入,先存下10-20%,余下的钱再用于消费和还款等。

收入-储蓄=支出✔

收入-支出=储蓄❌

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习惯是,工资发下来,先还花呗、信用卡等,余下的钱都放在一个微信或者支付宝用于消费,消费如果还有结余,就存起来?但是往往发现也没剩下多少,干脆不存了...

那么「先存后花」要怎么做呢?

以月收入1万为例:每个月将收入的20%即2千存起来,持续一年存款2.4万,假设年终奖2万,再将奖金的50%存起来,一共存款3.4万。

连续20年,存款也会有68万。这还是没有算上随着我们能力和职位的提升,收入增加之后的储蓄额。

那么同样的储蓄,如果放进最省心的金融工具--储蓄保单里,会有什么效果呢?


你会到,当我们攒下第一个68万的时候,也就是攒钱的第21年,即拥有了101万。强制储蓄的第30年,我们的账户价值翻倍了,拥有了第一个138万。第40年,拥有了第一个200万。

保单这种金融工具,需要对抗的是我们日常的消费诱惑,但是持续复利3.5%的账户,能给我们带来的确实满满的安全感和对抗一切变化的底气。

3

结语

从内心深处,找到我们被各种诱惑消费的源头,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它是否真的适合我、我是否真的喜欢它,这几个灵魂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而如果我们真的需要它,是否可以延迟消费?能否给自己制定一个铁一般的纪律,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毕竟,钱只有攒下来才是我们自己的。

不要相信那些“钱虽然花出去了,但是它换了一种方式陪在我们身边”这种鬼话。哈哈,到手的东西马上贬值甚至一文不值,不好出手放在家里还占地,丢掉又要收到内心谴责,觉得自己太浪费了,不是吗?

好好存钱,好好规划,从容面对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挑战,才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强制储蓄就是这样一个短时间看着不讨好的人,回过头去看却一定会感谢自己的一个决定。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