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点亮一盏灯。当70后、80后成为书业的领路人,85后、90后也举着火把成为中坚力量。他们撕掉曾经被定义的标签,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前行。
2018年开始,开卷推出品牌“阅读X”,今年“阅读X”以行业“新”势力为主题,“X”是探索未知,是年轻群体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活动开始前,我们邀约和联手行业的年轻创业者、作家、编辑、媒体人、书店从业者等,记录他们在这一领域的观察、体验及所得,用文字反映当下书业年轻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本篇文章为此系列第四期,我们邀约单向空间选书人小染,谈一谈她对实体书店的观察。我们从追溯实体书店的发展史开始,共同思考实体书店的未来,共同探索实体书店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书店,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大型连锁书店、新兴独立书店纷纷掀起开店热潮,有的大型连锁书店一年新增店铺达100家以上;这让一众爱书人士及从业者颇感欣慰:总是在寒风中瑟缩的实体书店,将迎来温暖的春天。
春天是真的来了么?任何时候问我这个问题,我都不能马上作答,因为每个人对实体书店应该具有的样子的想象千差万别,也不知道所谓的春天究竟以何标准定义。而今年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让未充分沐浴春风的书店不仅重新遇“冷”,且更变得“雪上加霜”。还能有春天么?实体书店到底如何才能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经营下去,是作为书业一员的我一直以来的追问。
单向空间书店·东风店
追溯书店的发展历史,会发现现代书店是从出版发行中脱离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书店是文化宣传的阵地,是马列著作和出版进步刊物等革命斗争的掩体。后来有的独立建制成为经营场所,新华书店和三联书店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有的发展为或并入出版社、杂志社,现在有些出版社的门市部还能看出其逐步演变的痕迹。
三联书店
到了1997年,私营经济被确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行业也进一步放开,同时全国各地出现的民营书店获得快速发展。北京的万圣书园、贵州的西西弗书店、广州的学而优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上海的季风书园皆是如此。但也有例外,北京席殊书屋、国林风图书中心和厦门光合作用书房的创始人都拥有商人的背景,上海贝塔斯曼会员中心更是国际传媒巨头的嫡系。结果是前面的五家以各自的方式依然活着,而后四家贪大贪多、盲目扩张,最终不是品质管控出现问题,就是不能适应本土市场,走上了歇业或退出之路。不是学人的书店更耐寒,而是学人气质决定他们不在意冷暖,也许手抚书卷、面露寒酸的同时还在欣赏着冬春的更替。
2007年,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露出端倪,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许多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实体书店的命运和国家文化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店倒闭,一片唏嘘。其实在此之前,第一批民营书店一直挣扎在盈利线以下,并且纷纷开始尝试复合经营转型,只是并未引起大众对个中原因的问津与探询。西西弗和万圣在2001年开创了独立的咖啡店品牌,这更是多元经营的开端,而且应变速度不可谓不快,此时距当当上线不足两年,而京东的图书频道2010年才上线,此二者正是后来被称为加速业绩下滑、导致大面积关店的实体书店的死敌。
西西弗书店
时间来到2016年,图书电商巨头当当开始布局线下,号称两年要开出1000家实体书店。那段时间出现了实体书店炸裂式的开门大吉,前有成都方所、长沙德思勤,后有苏州诚品、上海西西弗、上海言几又,更有无印良品上海旗舰店,一派繁荣景象,在消费者看来确实是实体书店为新春报喜。但任何负责任的评论和客观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妄言行业春天的来临。根据开卷信息提供的数据,2012年、2013年全国实体书店销售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实体书店在现代化浪潮中越来越难以站稳脚跟,网络技术给整个图书行业带来的颠覆已不可逆转,实体书店面临网络冲击,阅读习惯改变,阅读人口流失的困境。当当、京东、淘宝等线上书店开始崛起,以超低优惠吸引顾客网上购书,实体书店遭受巨大冲击。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很大改变,纸质书、报刊杂志也遭受冷遇。但是,人们似乎又意识到,过渡依赖科技,容易在现代化浪潮中失了本心,变得愈来愈浮躁,于是我们又可以看见,实体书店正在悄然回暖。因为实体书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利用各种方式挽救自身命运的努力,“书店+”的经营模式就是第一次艰难转型的开始,现在的绝大多数书店都经营了非书业务,最常见的以咖啡、茶饮、简餐、文创售卖、以及举办活动、联合经营等等,当然仅仅这些经营手段并不足以抵抗冲击,更核心的是,实体书店四个字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承载着情感的容器,一个现代人需要栖息和交流的处所,这是实体书店为人所需的根本。
就如日本茑屋书店的主页上的一段话所示;“人们热衷于逛商场?那是过去的事了。只想购物的话,网络上就能解决,人们想要的是一个悠闲的空间,不是购物的场所,而是人与人发生联系,产生交流的地方;”梁实秋也曾说过:“现代我们买书比较方便,但是搜访的乐趣,搜访而偶有所获的快感,都相当地减少了。”这些体现了实体书店的生命力所在。
越加便捷的读书方式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书店文化经过了三千年的发展,在越来越发达的数字时代中,虽然会在一种形式上有所缩减,但不会消亡,购买方式的改变只会让“全民阅读”越来越普及,书籍在未来三十年的趋势大概率是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点,不论我们主观是否接受。因此消费者深忧书店的未来,担心实体书店就没有价值了,而我个人认为对于一家实体书店来说,它独特的文化精神属性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因为只要一家实体书店坐落在这里,它就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就永远有人追随它。不过实体书店却终究是一家要赚钱的门店,它的社会意义要靠经济效益的支撑才能实现,实体书店在当前经营模式下,还需继续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求得一条能让自己的可持续的生存道路。
十年前实体书店的“寒冬期”,书店在当时的应对做法是启动了实体书店空间及经营内容的再造,目的是为了更美和更多的收入来源,这就是目前可以看到的相当多书店的呈现形式。总结这十年来不同书店的各种探索大致有七种方法:
特色化:特色选品,特色服务。
高端化:精于设计和体验。
通路化:打通线上线下。
品牌化:扩大影响,实现品牌增值。
融合化:向出版等上游内容提供方靠拢。
资本化:与地产合作,减轻空间场所压力。
多元化:将书店藏身其中,利用其雅俗兼备的特性聚集人气,带动客流,反哺书店,共升业绩。
近几年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书店的探索自救,本使实体书店渐渐走上了复苏之路。然而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似乎又给脆弱的实体书店重重的一击。在当前整个消费环境低迷的大环境下,如何坚守、应对这个严峻的形式,继续探索生存转型之路,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想起很多年前,电视开始流行的时候,人们都以为电台将会走到尽头;可后来事实告诉我们,电台不仅没有走到尽头,反而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我想实体书店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实体书店不断的创新组合,转型突破,总会走出寒冬,迎来春天。
作者简介:小染,滥好人,懒,没有企图心。容易孤独和悲观,偶尔忧国忧民。无敌爱动物,坐拥书城收养动物乃挣钱动力。
“阅读X”论坛
“阅读X”论坛,是阅读行业服务的高端会议品牌。围绕阅读行业新趋势、新商业、新技术构建会议内容,是思想交流、知识共享的高品质会议平台。专业视角、深度探讨、优质内容、前沿思想是论坛打造的方向。
“阅读X”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每届参与人员覆盖行业上下游500余家企业超过1000人次,与会中高层领导占比高达90%。会议的高品质深受行业认可,连续三年荣获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最佳文化品牌活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