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开书店赚钱吗(为了挣钱还债,89年春天,我跑到县城开了一家小小书店)

边缘人的流浪足迹》(36)回忆岁月过往,讲述故事人生。


开书店需要本钱,而我身无分文,再说,既然是经营书店,怎么也需要两个人,我就想找个合作伙伴。

我认为,王艳先是最合适人选,尽管他还在他爸贸易货栈上班,但那只是一个有份收入的工作而已。我们开书店就不一样了,可以发展、做大,做成事业。那时候,图书可是文化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属于国家提倡的文化产业。当然,我们可以随着发展,产业也可以延伸,比如,除了传统的图书期刊,还可以发展音像,磁带,光盘等等,大有前途。

我跟艳先一讲,他同意合作。我心里很高兴,也有了底气。毕竟两个人的力量比一个人大的多。用现在的话说是1+1>2。

为了早日开业,早见效益,我带着艳先跑到凤阳找房子。找来找去,最后在凤阳县文化局门口的府北街租下了一间大约七八平米的临时沿街建设的小房子。说是沿街商铺不准确,它对着街的不是门面,而是一个两平方左右的窗口。窗口南北都是围墙,围墙南面是文化局大门,门对西,面临府北街。围墙北面是一个小巷。文化局大院里有凤阳县电影院。

按说,书店开在文化局和电影院附近,也还算对口。那时候,电影院还是城市居民主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每天都有电影放映,而且大多是下午一场,晚上一场。遇到好片,还有一天三场、四场的。

正好,我租的小门脸是文化局的,我跟局长王广文,副局长聂鹏真,和后来的谢皆喜都非常熟,他们对我也比较关照。

本来答应好好的,要开业了,需要进书了,王艳先不愿意来了,也没有投钱。我东拼西凑二百多块钱,交了房租,跑到蚌埠淮河东路书刊批发市场,进了几十块钱的书刊,钱就光了。在窗台上支一块木板,把书刊杂志摆在窗台上。更多的杂志需要展示,我就在小屋里拉一根铁丝,买些夹子,把杂志夹在铁丝上。因为没钱,也没有做招牌,书店也没有起名儿。

屋子空间太小,除了摆书,只够放一张小床。

但是,店面再小也是一个店,一个人要看店卖书,要进货,要吃喝拉撒,没有一个帮手不成。

我带信给王艳先,他总是答应的好,但一直没有过来。

没办法,我关了半天门,跑回家,骑车去蚌埠南郊赵拐子(村庄名)把诗友李世举请到凤阳,帮我临时替换照看书店。

由于实在没有钱,书店只能进一百多册图书和期刊。那时候,一般杂志定价每本三到五毛钱,一本书通常几毛到两块钱之间。单本书籍超过两块钱的不多。

许多读者经过书店,见了都说品种太少,还有市民建议我可以卖些磁带和笔记本,圆珠笔之类。我也想扩大经营品种和范围,但是没有本钱。

文化局几个领导,看到我开着那么恓惶的一爿小书店,都摇头叹气,纷纷说:“唉,一个青年作家,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却弄成这样,靠在街头卖几本书过活。而人家天长的几个青年作家,每个人都得到了政府任用。”王、聂二位局长,就把单位购书都给了我。他们每年都有购书指标,就把书目开给我,要我进来后卖给他们,赚取差价,算是对我的支持。

王广文局长经常到我小店里来,站着跟我聊天,问我的营收情况。他说:“能买你几本书,就是我能够当家的对你最大的支持了。”

除了局里照顾我生意,刘府文化站武学乐站长每次来文化局开会办事,总要到我这里买一捆书回去,充实图书阅览室。我知道,他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支持我的。过去,武站长都是直接到蚌埠书刊市场购书,那里,书商们都给他18-30%的折扣。

一天窦本智上街发现了我和我的书店,惊喜地走上来,跟我聊天。

我知道窦本智,还是1986年第一次参加滁县地区文联召开的文学创作会议。我报到后,房间来了许多人,纷纷询问:“凤阳的作者报到了,窦本智住哪里?”

第一次见面,大家都是生面孔,我当时想,凤阳县搞文学创作有点儿名声的我都熟悉,即使人没有见过,名字也听过。比如当时两个佼佼者,一个是广播电台的梅晓东,另一个是文联筹备组的孟庆国。但我从没有听说还有一个搞文学创作的窦本智。

面对大家打听,我只好老实回答:“我不认识窦本智。”

后来跟大家熟悉了才知道,当年在滁县师专,有许多人爱好文学,不少人后来都小有成绩。窦本智就是滁县师专的,跟田胜林,张华等等是全椒老乡加同学,所以大家过来找他。

1987年秋天,凤阳县文联成立大会,邀请我参加,在会上,我当选为理事。一天晚上,窦本智和程红岩到宾馆找我,在门口,就对房间里大声喊叫:“哪位是严冬?”

于是我们认识,我才知道他是凤阳二中语文老师,是个资深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第二天他带着程红岩、周东城来请我和地区文联主席郭瑞年老师,去给二中学生讲课,传授写作“经验”。

此后,窦本智经常来我的小书店跟我聊文学,谈理想。

那种年代,社会上极不安宁,许多混混和地痞流氓横行。我开着这样一个小书店,干着讨饭营生,照样没办法幸免被人敲竹杠。

一天晚上,一个壮壮黑黑的小伙子,他自我介绍是开货车的,来我这里借书看,说他开车出长途,路上寂寞。我说我这是卖的,你借过以后,我就没法卖了。

对方威胁我说:“你打听打听,在凤阳,不管是什么东西,我看上,可有人敢收我钱的?”

我说:“你看看,我这是小本生意,经不起你借。”

他说:“你可以不借,我要你小店开不下去,你信不信?”

开书店赚钱吗

我说我是一个乡下人,你说的话我信。但是,我是穷的没有路走了,才来开的书店。你要敲诈,去敲诈那些有油水的人。在我这里,这点书都给你也不值几个钱。

他跟我说话间,我暗暗做好了跟他打架的准备。小时后,我在父亲的影响下练了许多年的武术,一般一个两个人,我真不惧怕。

最后,那个年轻人买了两本杂志,我少收了他两毛钱,算是照顾了他的自尊心和面子。直到我书店关张,那个小伙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还有一个姓姚的年轻人,也是混社会的,来书店看书,对我说,你在这里开店,以后我罩着你。

他第一次来,站在窗前,拿一本杂志阅读。走时,就把杂志放回来。每天来,除了看书,还和我聊天,我对他印象不算坏。几年之后,兜兜转转,我又到了凤阳,才知道这个姓姚的,的确当年是个混混的头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