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菜市场做什么生意好(每一个叫村的菜市场都不简单)


北改后的曹家巷,还能明显找到超过30岁的
工人村菜市场的踪迹;九里堤附近的铁路新村,菜市场三轮车上堆满的馒头的滋味,依然在心中;


双林北横路,坊间称作寡妇村菜市场,名字前缀中的一点冒犯,让人难忘;成都菜市场中,处于塔尖位置,也是名声最为大噪的新二村菜市场,同样带一个“村”。



城市里每一个带“村”的菜市场,其实是传统乡野场镇在城市中的照搬、复刻。也是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他们与红砖房和今日被统称为“老小区”的城市空间相伴相生,在犄角旮旯中,增添万分生活气。



但伴随城市管理的精细,和城市文明的发展,名字中带村的菜市场,其实越发稀少。新南门,旅游村菜市场搬到室内,很早便被大学路综合市场取代。


茶店子的跃进村,狭窄巷路两侧,构成一菜市。如今,差不多是在菜市原址上落成并开放的天府当代艺术馆,才是新的光鲜亮丽。



西三环之外,同样带村,没有名声的潮音村菜市场,因年前一次流调行程轨迹的公布,出现在视野之中。@康康 问,你去过没有?


没有。那便找机会去一去。


去了,原来武侯新城的潮音片区,也正面临改造升级。






武侯三环外的地方,其实有好几个在成都有影响的老地名。金花,簇桥,包括潮音村菜市场所在的机投。


机投的得名,因为一座建造于康熙九年(1745年)的石拱桥。拱桥形状如织布机机头,后因觉得机头名字不雅,才更改为机投。


菜市场做什么生意好

拱桥在1966年后便找不到。我没过河也没跨桥,从地铁九号线机头桥站出来,不远处就是菜市场。菜市场的正门开设在朝向潮音路的一侧。


在其余很多个入口处的电线上,指示牌上书写着的潮音村菜市场,已经颜色暗淡到难以辨认。



2000年前,当地居民在拆迁后,集中自建了这一处小区。这也是一处顺应小区街道格局,在露天中形成的菜市场。


菜市场形状规整,道路两侧是摊贩,上缴临时摊位费后,得以在此经营。最里面,才是室内的铺子,也被各类肉贩、干杂、服装等综合市场常见的品类填满。



各家摊贩,主要在小区内部两条道路上构成流水席。总有想吃想买的,令人驻足。人潮涌动中,每一个认都将在潮音村实现消费自由。



他们都说,这个菜市场的物价相较于周围其他菜市场,更为便宜。上好的腿子肉、二刀肉,不过14元。新出的小尖椒,售价4到5元。


两三百元一件的羽绒服,跳楼价,工厂价,声音和招牌,依旧是熟悉的味道。这是菜市场才拥有的实惠,买来穿个耍。



大量居民自己栽种的蔬菜的售卖,也成为潮音村菜市场的一大特色。刚刨出土的萝卜,灰头土脸没洗过澡,反倒更受欢迎。


拖着三轮车售卖油菜苔的太婆紧盯着挑选的顾客,不敢放松警惕半刻,语气中满是委屈,“那么嫩气的叶子,你还去掐,不能掐”。



热闹嘈杂,斤斤计较。


摆摊售卖菜刀的大叔,在吆喝了一声后,表演大刀砍向牛棒骨。“看到没,没缺”。大爷称赞好刀,但因价格没谈拢,“硬是不少”?扭头还是走掉。






挂牛头的,不一定是卖补药,也可能单纯是在卖拌牦牛肉。牦牛的各个部位和器官,零碎又规整地摆放在三轮车车斗中的盘子里。



猪肉自然不必多说,猪头肉都有各种形状可供挑选。


新鲜羊肉的任意部位,包括羊排、羊腿均能够买到。这在菜市场中,并不多见。



在冬季奉献出一场声势浩大的“羊肉季”。荤腥的肉食,竟然也有了一点文艺和清爽的味道。



潮音村菜市场,可能是成都菜市场中,最有自我意识的菜市场,特色招牌众多,卧虎藏龙。


百货店说,相逢是缘。路口的猪肉铺,也随缘。



卖鱼的写得一手好艺术字,文案精彩,“好喜欢你来吃我哦”。



卖红花藕的大叔,甚至要指导你的拍摄。自诩年龄不大,比很多摊贩都更为“懂得起”。


“举高点,把整个摊位拍下来才好看”。也不用预览照片,只要大叔一看动作是听了他指导的,那拍出来的效果铁定好。



有卖藕专业户,卖肉的大叔也搭配卖一些藕。顺顺便便,反正要买,为顾客图个方便。成都菜市场普遍服务周道,潮音村更显细致。


一家豆制品店,同样材质和做法的胆水豆腐,却有两种形状,两种售卖方式。筲箕中的,称重售卖;案板上的,按块数而来。


麻烦是麻烦了些,照顾不同的消费习惯。将就人的还有卖棒菜的大姐。颠颠是颠颠,邦邦是邦邦,脑壳是脑壳,每一部分拆分开来。


“更好卖,有的人只想买来泡”。






是真的好逛。


大型超市开辟进口食品专区成为常规操作,潮音村菜市场则轻轻松松,自然汇集五湖四海的美味。



宜宾人以玉米粑在潮音村站稳脚跟。卖相并不出众,也远不如宜宾黄粑、猪儿粑出名,细小一根,每根售价5毛。


附近餐馆是大客户,上午送货忙个不停。蒸熟入口,玉米的香气纯朴厚重。



酥肉得去找眉山的黄酥肉,大锅宽油,猛火边炸边卖。


根根都是由精品五花肉改制而成,戴上橡胶手套的手轻轻拈起酥肉下锅,淀粉脱水,每一根酥肉都很匀净。



除了酥肉,现炸的丸子,煮什锦最好,售价同酥肉相同。肉价降,酥肉价格也降。


来潮音村菜市场一年左右,每天可轻松售卖出40斤以上。将小小酥肉做大做强,潮音村菜市场是家族酥肉生意的第二站。


亲戚在新二村菜市场卖了四五年,备受好评。每日可轻松销售超过百斤。加微信可提前预定,不过仍需亲临现场领取。



西北地区烤馕,到东南沿海的烧鹅腐竹潮汕肉卷等,全都在潮音路菜市相逢。


烧鹅的老板娘抄着沿海口音,开业4年有余,得以让居住在机投的人更轻松地品尝到新鲜的异地风味。



尤其潮汕肉卷,成都少见。色泽金黄,口感弹牙且富有嚼劲,带有明显的酱香味。


适宜卤煮,也可以涮汤,或者香煎,炒菜中加一些。再不济,像火腿肠一样直接食用,也好。



冒烤鸭和烧鹅相互构不成竞争,麻辣香肠、广味香肠和潮汕肉卷都受成都人欢迎。尝鲜,猎奇,永远是成都人逛菜市场的主题。


当我问一个正在买的大姐,这个是啥,买回去怎么吃。大姐听卖家讲了大概,其实没听仔细,也打算买回去,试试能否为一家人的饭食再开发出新的菜品。






总是这样,“我看买的人多,也买来试试。好吃,下次又买”。觉得物价更合适,中老年人还愿意打老远来持续光顾潮音村。


“今天没有鲈鱼?那改天帮我带点过来”。顾客和摊贩之间,是日复一日的约定和信任。



现状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打破。依旧会有人来问,“是不是要拆了”。一路之隔,潮音片区的改造已经开始。



定位显示,就在十字路口的潮音寺,当天没有觅得,只见一片打围的绿地。



沿潮音路往前,另一处十字路口,有点意外的是西部智谷京东西南总部大厦



如果只在菜市场内部溜达,大概也不会有人能够想到,潮音村一直都不一般。


2001年的《成都年鉴》记载:


武侯区机投镇潮音村积极发展现代化“三高”农业和经济作物,着力发展工业和房地产业等,使得多元化的村级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先后多次获得上级嘉奖,1998年被四川省农工委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999年被成都市评为“成都市94-98年度先进集体”。


在2000年10月举办的首届中国村长论坛暨第二届特色村年会上,潮音村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特色经济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