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天,22岁的李嘉诚辞去万和塑胶公司总经理一职,尝试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风风火火地开办了第一个“山寨厂”。
19岁的李嘉诚在万和塑料带公司时,曾暗暗发誓:“加盟塑料公司”。然而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实现了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目标。
打工的时的李嘉诚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别人出去玩,他去求学;别人保持现状,他却在日渐提高,拉开了距离。
20岁的李嘉诚就已经担任万和塑料带公司的总经理一职,负责日常事务。此时的他已经熟练推销工作,却也深知产品的生产及管理是他的薄弱之处,因此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了销售的本质。他除了处理好总经理的本职工作外,总是身着工装,蹲在工作现场,和工人们一同工作,熟练每道工序的具体操作。
就这样,李嘉诚凭借着踏实勤恳及聪明才智很快就掌握生产的各个环节,庞大的销售网络被李嘉诚慎密地建立起来,销售和生产势头也因协调连贯而变得日臻完善。
李嘉诚成了万和公司名副其实的台柱子,如今看来高收入的“打工皇帝”,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才20出头的他爬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羡慕的成绩。
然而,面对这样的成绩,所有人都会心满意足,可在他的人生中没有“满足”二字,此时的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这一次李嘉诚选择了再一次辞职。在李嘉诚提出辞职时,我们很难想象当时老板的态度。可老板终究是智慧的,他从把李嘉诚从上家公司“挖”来时,就知道他与常人不同。他并没指责李嘉诚的“羽毛丰满,不记栽培器重之恩”。而是将李嘉诚约去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
李嘉诚十分感动,也十分坦诚的告诉老板:“我离开你的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料厂。我难免会使用在这里学到的技术,也会开发同样的产品。现在的塑料产业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
不过你放心,我绝不会把把万和的客户带走,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辟其他销售路线。”
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了万和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这也是李嘉诚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开始新的人生搏击。经过几年的努力打工和勤俭节约攒下的工钱,加上叔父和堂弟借的4万多元,怀揣总共5万多港元的资本,李嘉诚走进了筲箕湾。
为寻得一便宜厂房,他几乎跑整个香港,最后才寻得一个位置偏僻,无法遮风挡雨的破旧厂房。这是多年前兴建的简易房,墙破瓦裂,被称作为“山寨厂”。但李嘉诚已十分满意,立即决定,要在这里开办工厂。
李嘉诚为自己亲手创立的厂子取名“长江”,取“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的含义。
由于资金有限,李嘉诚选择最简单的方式,设备利用其它塑料厂淘汰的旧机器进行修复改造,人工选择当时薪资比较廉价的打工者,技术自己亲自教授,再由他们练习操作。
为了省下每分钱,李嘉诚从不坐昂贵的出租车,选择走路和坐公交:工厂里身兼数职,企业里所有工作,没有他不会的。设计、财务、销售、生产、后勤等。
不过,真有一样他不会,那就是做账,为了省钱,他决定抽时间看有关书籍自己学。
那时,李嘉诚住在厂里,每星期只回一次家,规模扩大后,他才租了一幢破旧小阁楼。
这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栖身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里。当看到自己手把手教的第一批“门外汉”工人,居然可以自己造出塑胶产品,一贯省检的李嘉诚破例奢侈一把,带着工人们一道小酒馆庆祝。
后来,长江厂一有盈利,李嘉诚便会抽钱尽量改善大伙的伙食和就餐条件。
早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却鲜有工人跳槽,足以见得李嘉诚在待人上真的让人无话可说。
一天上午,有人来长江厂寻访李嘉诚。当时李嘉诚穿着破旧的工装和工人正在调试机器,这身装扮让对方惊讶不已。李嘉诚坦诚笑道:“哎哟,原来是我的老朋友来了,”说完热情地把客人带到了临时办公室。
客人见桌上的新产品,有些兴奋地说道:“李先生,我就是来找你商量进货的。刚才我到了您从前供职的万和塑胶公司,才知道如今您已经自己当厂长了,那就更好了,从今以后,我们索性不从万和公司订货,直接找您进货更方便可靠,因为朋友还是老的好嘛。”
李嘉诚听完,心里十分沉重,现在的长江厂情况艰苦,万分需要一位客户来帮助度过难关。可他记起了离开万和公司时,曾对老爸万东山拍着胸脯发过的誓言:“我绝不会强贵公司的客户,我会另寻销路来卖出自己的产品。”
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李嘉诚使他决定:不能因眼前蝇头小的利益而破坏了自己做人的原则。
于是,李嘉诚委婉地谢绝了前来订货的老朋友,并耐心地解释道:“我的长江厂毕竟是刚生产不久的产品,质量肯定无法与有着多年生产经验的万和公司相比较,所以,今天我不能把我的货卖给你,请谅解,我的老朋友。”
李嘉诚坚持恪守自己的为人准则,使得这位客人大为感动,自此,他的信誉渐渐在行内传开,长江厂也真正开始风风火火地建设起来。
而就在李嘉诚摩拳擦掌,准备继续“战斗”时,不幸是事情发生了。长江厂的工人毫无基础,都只是经过简单培训就单独上岗,然而隐藏的危险也慢慢显现出来。
老化的设备终究很难生产出优质精美的产品,再加上李嘉诚当时厂里只能生产出简单的儿童玩具和塑胶水壶、水桶。
当时的香港市场早已有从西方进口的更精致的精品,再加上长江厂的工人多为农民出身,所有的不利因素,这无疑在建厂初期无疑都拖了后腿。
在创业之初的小小成功使他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危机也正在慢慢逼近。
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此时的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处理质量问题。但为时已晚,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催货的订单不断,此时的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货的罚款,甚至连老本都要贴进去。
无奈之举,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这时的他才反应过来,自己过于急躁,追求数量的同时,忽视了质量问题。
最后客户拒收产品,并要求长江厂赔偿损失,一连串的退货,让长江厂顿时困境,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长江厂被逼到了破产的边缘。
李嘉诚万万没想到,自己倾尽全部积蓄办的厂,竟因一个从未意识的错误而让厂子濒临倒闭的边缘,此时的他彷徨无措。
背负的债务无力偿还,数名工人的工资也毫无着落,这重重打击,足以将他彻底地摧毁。
在那折磨的日子里,李嘉诚脾气暴躁,动辄训斥手下员工,全厂士气低落,人心惶惶。母亲的一段话,让李嘉诚顿时燃起希望,尽全力挽救。
母亲庄碧琴羸弱的身体里有着更加顽强的意志,她语重心长地对李嘉诚说:“产品不可贪多,更不能马虎,如果我们是顾客,面对市面上几十种同类商品,你会随便掏钱去购买这种粗劣的玩具吗?”听到这话,李嘉诚更加难过了。
母亲又接着说:“阿诚,你现在才22岁,此时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也许这正是你爬起来再干的开始!男子汉大丈夫,要紧的是,能不能再爬起来。”
母亲虽不懂经营,却懂得为人处世的常理,慢慢地纾解了儿子心中的郁结。
经过母亲的一番劝诫和教导,使得李嘉诚醍醐灌顶,很快她就决定必须在一发不可收拾前缓解目前趋势,甚至扭转趋势。他立刻回到厂里,面对产品的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们按照合同催交货款,心急火燎的李嘉诚只能诚恳赔罪,并保证尽快交出货款。
然而原料商扬言,再不交出货款,就停止供应原料,并到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丑闻”。
这无疑是道绝命杀手锏,如果这样,李嘉诚就再无力回天了。
这种情况,李嘉诚咬牙坚持,召集员工开会,坦诚自己经营失误,拖垮了工厂,连累员工,也向这段时间无厘头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在工厂目前的亏损状态,他决定裁员。可同时保证,等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以再回来上班,保证以后,同舟共济,绝不只顾保全自己,而损及员工利益。
随即李嘉诚一一拜访了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承认错误,保证在宽限日期内一定如数到账,并毫无隐瞒工厂此时面临随时倒闭的危机,并恳切地向对方请教对策。李嘉诚诚恳的态度,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谅解,而那些依旧埋怨指责长江厂的客户,也被李嘉诚的诚意打动,表示可以谅解。
这些措施,让李嘉诚抢得一些时间,让他看见了希望。开始半刻不敢懈怠的抽调员工,对积压产品进行严肃普查。质量不过关和款式过时的重新返厂重造,质量一般,正常的产品,全部以低价卖给了批发商,或者自己亲自外出向散户推销。
这样一方面不仅不再损害长江厂的名誉,还可以暂时回收部分资金偿还债务。就这样,李嘉诚的长江厂慢慢出现了转机,“封厂“的危机也解除了。在长江厂完全度过难关后,当初被裁掉的员工又被李嘉诚请了回来,并补发工人离厂阶段的薪水。这一举动,让长江厂所有员工打心底对这个老板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到了1954年秋天,李嘉诚几乎还清了绝大多数欠的钱,从前的声誉回来了,李嘉诚一度丧失的信心又重新树立了起来。
也是这一年,让李嘉诚真正的成熟起来,他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并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都不曾出现。
后来,李嘉诚在谈到这次危机时表示:“人们过誉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 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此话不虚。
1955年冬天,长江厂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欢庆气息,不仅还清所有欠款,还有了可观的盈余,李嘉诚终于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