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个习得性融合社会的过程。
良好的人际关系脱离不了家庭的交流环境,良好、友善的家庭交流环境会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包容度、弹性化的沟通环境,间接为孩子树立沟通的边界感,建立核心底线。
本次师友会研讨人际关系案例,咨询师和督导师会从哪些角度来研讨和拆解本期案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案例摘要和讨论点
高二学生,男,北京人,17 岁,体貌端正,家中独子,父亲为大学教授,母亲为房地产销售经理。爷爷已去世、奶奶在外地,见面机会并不多,所以感情较淡。姥姥、姥爷在北京,但不同住,过年过节经常走动,来访者小时候在寒暑假期间,由于父母工作原因,会被委托给姥姥、姥爷照顾。
来访者出生于经济条件中上等的家庭,幼时母亲对其管教较为严厉,时常会出现被打骂的情况,造成其幼时性格较内向,会有自卑感。
入学后,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水平,并未获过任何奖项。高中入学后,来访者与父母沟通变多,母亲对其再无出现打骂现象,性格变得较为活泼、外向,爱与人沟通。
问题描述:
1.主诉问题:近期与宿舍两名室友有生活上的摩擦,为此感到焦虑和气愤。
2.个人自述:升上高二以来,和室友更加熟悉,然而却发现室友们开始有不顾自己感受的情况。来访者和两个室友平时会有些摩擦,都是生活上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就会让来访者很烦躁、很气愤。想到毕竟还要一起生活 2 年,又不想撕破脸,就只能自己忍着,偶尔也会出现争论和拌嘴的情况。
宿舍里共有四个人,只有来访者一个人不抽烟,有时学校管理较松时三个人直接在宿舍抽烟。夏天时还好,一旦到了冬天,为了保暖都不怎么开窗户, 他们在宿舍里抽烟的时候,味道无法散去,来访者就会非常痛苦,来访者有尝试过生气地说他们,没什么很大的改善,收效甚微。
咨询过程 :
第一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进行诊断及评估。
第二步,实施心理帮助。
第三步,达到咨询目的,帮助来访者有效减缓病症情绪。
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同伴之间的关系。
咨询师在线研讨
案主生长在说教的环境,与父母没有建立足够关系,自我价值感和资格感很差,无法捍卫自己的权益,家长应该循序渐进的为孩子建立资格感,给其自信,同时建立边界感。
咨询师与案主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用先跟后带的方法,让案主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通过情景剧,或者感知位置平衡法,教会案主找到处理方法;咨询师在此过程要完全接受案主情绪的表露,让案主可以正确的描述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明确的请求,学会非暴力沟通。
督导师在线督导
案主正处于高二学习的关键时期,生活现状已给其造成心理压力,长期下去,很可能会影响其学习状态。
班主任:案主的家庭环境导致其资格感差,班主任需要给其一些关注,多一些了解,可以的话帮其调换宿舍,但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因为人际关系是其成长过程必须要经历的,班主任可给其一些建设性的表达方式,处理其与室友的关系。
学校:宿管和德育老师可以在宿舍管理和素质教育给案主一定的支持,给案主营造安全且舒适的环境,缓解生活压力。
咨询师:通过生命三态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表达,为维护人际关系做好基础,同时咨询师要注意来访者的语言,识别语言中的限制性信念,去情景化,创伤疗愈。
家庭:家长可为孩子提供能力上的训练和行为上的肯定,同时与父亲做些链接,增强孩子的资格感,建议给孩子找寻专业心理机构,补充一些关于能力和沟通上的不足,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温暖的心、专业的技术、最重要的还有一份对案主的觉察并且建立辅导目标,只有这样,辅导的结构才会更加清晰。
在师友会,咨询师和督导师会带着“心、道、术”合一的那份修行来解析案例,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提供新的角度和技巧,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