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袁昕
备受瞩目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今日发布。与去年相比,稳定就业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能源政策也比过去更加务实。此外,根据报告透露的信息,今年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是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
稳定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稳定市场主体和保障就业”列为单独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凸显了稳定就业的重要性。
具体指标方面,报告指出,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以上,与2021年目标持平;调查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略低于2021年的5.5%。
为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着力通过稳定市场主体稳定就业,增强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要以就业优先为重点,加大对企业稳定和扩大岗位的支持力度。加强和优化各类促进就业专项政策,坚决取消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各地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今年政府提出的5.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比较高的,这个较高增速的背后是(考虑到)稳定的就业。”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进告诉界面新闻。
他指出,今年的就业压力比去年进一步加大。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第二,都市区建设和城市化会继续推进,农民进城就业问题要解决;第三,扶贫工作应该巩固,这意味着确保弱势群体的就业。所以稳定就业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蒋寒表示,稳就业、保民生已经成为国家当前最重要的政策取向之一。这份《政府工作报告》30多次提到就业,可见对就业的关注度非常高。
“该提案提出的措施包括稳定市场、稳定企业家精神等。意味着当前国家已经意识到就业稳定的社会基础的关键作用。可以预计,今年将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为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他说。
能源政策更加务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一节所列的预期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将能源消耗强度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核,并有适当的弹性。与去年报告中提出的“下降3%左右”明显不同。
目前,能源消费的“双控”(控制能源消费的总量和强度)很大程度上是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指挥棒。去年,一些地方为实现目标出现了“碳费”现象,导致频繁拉闸限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序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推进能源革命,保障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建后破,统筹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电节能减碳转型、弹性转型、供热转型。
陶进表示,稳增长仍是今年的政策主线。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环保减排技术的提高,碳排放权在很大程度上对应着发展权。短期内,经济增长通常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因此,政府工作报告务实地提出了考核的总体安排,较去年提高了能源强度考核的灵活性,没有提出具体的能源强度指标来协调和保障稳增长政策的落实。
不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唐尧认为,不设定具体指标的主要原因不是稳增长,而是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环保等多种因素,提出了长期和短期的政策目标。
唐尧说,“先建后破”就是扩大新能源的产能。如果能耗指标阻碍了新能源的建设,就无法高效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基于资源禀赋”,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煤炭供应是目前的主要能源,而减煤要依靠其他低碳能源,所以减煤和应对不确定性是有空间的,比如外部对天然气供应的影响,等等。
“当然,按照布局,今年的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定性的巨大要求也决定了能源政策应该更加务实和灵活。”他说。
数字经济将进入快车道
在谈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基础时,政府工作报告列举了四大举措: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与去年相比,今年是数字经济第一次落入一个板块,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的部分,其重要性明显增加。”国家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礼对界面新闻表示,今年预计是数字经济的大年,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总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应用,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朱克礼指出,推动5G大规模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意味着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将进一步以需求为驱动,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加速供需双向迭代,确保应用场景和数据要素的安全融合,不断强化产业生态融合创新的倍增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为高品质生活增添新色彩。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院执行院长崔丽丽表示,在带动其他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数字技术的动能。过去几年,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新冠肺炎疫情后,数字化转型被作为各行业和领域升级发展的主要任务。
她指出,目前数字化在商业领域的渗透正在向纵深发展,从原来的销售端口向供应链端延伸,服装、家居等行业出现了多种灵活的供应链模式。以电商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出现曹县等一系列农村电商典型样本。
国企改革重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s2/]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告诉界面新闻,今年是国企三年改革的收官之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势在必行。从实际进度来看,截至去年年底,已经完成了70%的改革任务,今年完成全部改革任务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剩下的都是比较难的任务,完成的难度不会小。混改、调整布局结构、完善优化监管模式等各方面的改革措施,都要提前谋划,抓紧实施。”刘兴国说。
他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这意味着国有企业要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不仅要系统规划和部署产业链供应链,还要加快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并努力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链主和领航企业,引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国资改革专家、上海田强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朱博山表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今年国企改革的重头戏,这也有现实原因。
“一方面,这是适应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要求,需要国有企业在工业领域的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的特殊地位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盲目扩张,也不能忽视一些关键领域的布局。”他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