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递行业的“黄金十年”里,“低价”似乎是快递企业快速抢夺市场份额的最佳武器。
2013年,百世快递打赢快递价格战,成为“四通一达”之一。2019年,中通将价格推至1.2元,各公司迅速响应,其中申通将单价降至9分钱;2020年,极限兔闯入中国,全国低至8毛...
但是,监管趋严,市场变化,快递行业还能继续把“以价换量”作为长久之计吗?
一、为快递价格战买单的人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今年的双十一。在双十一来临之际,一个名为“双11快递薅羊毛”的攻略已经陆续从多家快递公司的社区流出。
根据策略,11月1日起,菜鸟物流向快递员群体发放双11派件补贴,号召全网快递员一起去薅羊毛。在实际补贴方案中,快递补贴包括派件和揽收价格的双重补贴。
消息一出,在快递圈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不禁感到,这个曾经被认为是“高收入”的群体,现在要靠薅羊毛补贴家用。
官方也回应称消息属实。双11期间,菜鸟和天猫投入1亿元补贴快递员,感谢他们在一线的辛苦付出,鼓励他们提升服务质量,让消费者享受更好的购物体验。
菜鸟“一亿元补贴”的背后,是快递员群体收入下滑,服务质量大不如前。不断有人离开这个行业,他们也成为了为快递价格战买单的人之一。
物流和电商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但令人不解的是,随着电商的发展,快递量的不断增加并没有给快递员带来更高的收入。中国邮政快报发布的《2020年全国快递员基层就业状况及就业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超五成快递员月收入低于5000元,月收入超过万元的仅占1.3%。
收入与业务量不成正比,让快递员怨声载道。为什么快递员工资这么低?原因恐怕还得追溯到各大快递公司为抢占市场而展开的“规模战”和“价格战”。在快递公司“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下,快递员早已深陷“量增价不增”的泥潭。
二、8毛发全国抢占市场
上游发展用户邮费习惯,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下游成为快递公司抢夺市场份额的战场。
2013年,百世快递在义乌发起第一场价格战,以“均价销售”的策略抢占市场份额,成功成为“四通一达”的一员。2019年3月,潘多拉魔盒再次被打开。中通将义乌快递4.2元左右的价格推至最低1.2元,各快递公司争相降价,其中申通将单价降至9毛钱。7月,伤敌1000元,损敌800元的内斗大战在和谈中悄然落幕。价格回升到2.5元左右,市场重回正轨。
2020年3月,极兔快递打入中国,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市场份额,显然,与某号有着复杂关系的极兔对此心知肚明。快递公司再一次被迫陷入低价,打破原价,全国低至8毛。2021年3月,极兔快递又来一击,将义乌快递最低价击穿1元以下。
兔子快递的低价策略正在改变中国快递行业的格局。据每日数字报道,2021年3月18日,运通董事长赖在财报沟通会上表示:“第四季度,从整个行业来看,极兔占比增长很快,大概在8%-10%,所以整个行业各家的市场份额都被极兔瓜分了。”也是在这一天,顺丰投资者关系总监陈锡文直言,“单纯靠规模做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规模再大也保不住市场。”
与此同时,“价格战”带来的低价倾销,正在导致基层快递员的派送费大幅“缩水”。据央视财经报道,快递员段先生在送完4件快递后,发现与公司要求的3点前75%的派送量相差甚远,于是想将快递放入快递柜,但相比1.25元的派送费,小格0.4元、中格0.45元、大格0.49元的价格让快递员无话可说。至于郑州的杨先生,因为今年2月6日毛件费再次下调2毛,无奈关闭了快递网点。
“价格战”带来的蝴蝶效应终于引来了官方的出手。2021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快递行业“价格战”引发的市场乱象纳入监管范围。8月底,中通、童渊、申通、百世、大云、吉图等6家快递公司相继响应,陆续在内网发布通知,均上调0.1元/票。
无论是提高派送费,还是增加派送补贴,我们都不知道终端的快递员是否真的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现在快递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以价换量”不再是快递市场的主旋律。面对同质化的服务和几乎相同的价格体系,缺乏壁垒的各大快递公司应该如何构筑自己的护城河?
三、“最后100米”之争在《2021年618快递服务质量大数据报告》中,近七成快递员在618期间被投诉,超过半数投诉3次以上。70%以上发起投诉的人是因为快递没送到家门口而对投诉不满。
在传统电商走向直播和社交的同时,快递行业也在发生裂变:柜面和工位很难到家。
因派送费低而不得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快递员,在完成规定的派送任务后,因不送货上门而被消费者收取费用,收入不增反降。对于消费者来说,作为物流中的最后一环,不仅利益被无端牺牲,也无法获得应有的消费体验。
短时间内,或许降低物流成本可以变相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无形中却损失了公司的声誉,提前透支了消费者对快递公司的信任。如今,中国快递业已经从价格时代过渡到价值时代,快递的时效和服务能力将逐渐取代价格因素。物流末端的最后100米,快递企业不应该忘记。
正如中消协所说,“无论是平台商家,还是配送网络,都不能只注重‘送出去’的效率,而忽视与用户‘接手’的感受。不能只关注上游供给侧的渠道改善,而忽视下游消费侧更多、更细、更复杂的交付链条的有效畅通及其映射的品牌温度。”
物流为服务而生,不同的服务需求对应不同的价格。现在物流的统一化,服务的标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服务的多样化。然而,如何为受困于内卷的快递公司找到服务差异化的标准,其中的过程仍需要快递公司不断探索。
文章来源排代。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