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微信: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www.ceweekly。com中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孙冰丨北京报道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8期)
(愿景中国)
位于北京北四环路边缘理想国际大厦,它是中关村核心区最昂贵的办公楼之一。许多互联网上市公司曾经在这里站稳脚跟,就连楼下简陋的咖啡馆也有扎克伯克的足迹。因此,它曾被视为互联网圈的“风水宝地”。
众所周知的Ofo黄色小轿车他也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巅峰时刻:他年轻的90后创始人与苹果CEO蒂姆·库克骑自行车聊天;宣布了一颗卫星和合作的小黄人的命名;花很多钱签一个明星鹿晗作为发言人,粉丝们几乎包围了整座建筑,等等。当然,这背后是另一轮融资和国际化。
然而,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切突然结束了。
ofo的黄色标志已经从理想国际建筑的屋顶上消失了。但这不再是ofo的新闻,因为还有许多更糟糕的事情:巨额供应商欠款、无法偿还的用户存款、几乎毫无希望的持续融资、资金链断裂、大规模裁员和业务收缩。
11月28日,of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威在一封内部信件中,一向傲慢和固执的戴威几乎悲剧性地说:“即使你跪下,你也必须活着。”但即使你跪下,你能解决问题吗?共享单车去年也受到了资本和老板们的欢迎,它是如何成为一个烫手山芋的?
自助:无效且可耻正在等待结局的Ofo正在以各种方式拯救自己:以微信商家的身份销售蜂蜜;存款变成了财务管理,流向P2P平台的用户流被逆转;去日本新加坡区块链发展了骑自行车来挖钱,从一个更疯狂但风险更高的领域筹集资金等等,但这些自助方式不受外界青睐,甚至被指责为“可耻”。
剩下的时间不多了。11月14日,很久没有露面的戴威在ofo公司会议上说:除了破产,其他一切都是可能的。
此前,外界一直在传播ofo正在破产和重组的消息。一份曝光的ofo资产负债表显示,6个月前,ofo的整体债务高达64.96亿元,其中包括36.5亿元的用户存款和10.2亿元的供应链欠款。在过去的一年里,ofo一直在回应各种破产“谣言”,并发布了十多次澄清声明。
“现在公司真的没有钱了。”刚离开Raven的员工的笔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我们主要通过出售运营和维护车辆等资产来交换资金。同时,我们也在与供应商讨论债转股以缓解财务压力。在国内很难获得融资。老戴(戴威)正在努力谈论海外融资,寻找区块链项目的机会。"
据Raven称,ofo总部目前剩下的员工不到500人,在世界各地总共约有1000人。在其鼎盛时期,ofo总部在全球拥有1000多人和近4000人。
“据说可能会减少一半。一半人离开,一半人辞职。事实上,差别不大,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离开时没有任何补偿。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幻想,但有些人想陪ofo走到最后,但剩下的人也会一步一步地看。毕竟,这是一个c旧冬天,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乌鸦说。
共享单车是否有利可图?ofo危机始于2017年底,因为投资者开始耗尽粮食。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盈利模式都是关键,但对于ofo来说,赚钱与否似乎一直都不重要,因为ofo甚至许多其他品牌的共享自行车都依赖于投资者的输血。他们只需要关心用户数量、门店数量和增长率,但这一切毕竟是不可持续的。
“一开始,每个人都争先恐后,以最快的速度收获市场和用户。在这段时间里,每个人实际上都在寻找成本和收入之间的平衡。除了用户费用,他们还尝试其他方式,如广告。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没有找到答案。尽管ofo和莫拜在价格战激烈的时候,用户几乎可以免费使用几元月卡。但即使没有价格战,也很难盈利。“ofo的前雇员李晓(化名)告诉记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瑞文和李晓都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辆小黄车的平均日收入(日平均的收入)约为2.5元,这意味着每辆车的成本控制在每天3元以内,因此不存在亏损的可能性。然而,实际成本非常高。即使不包括车辆成本,实际运营和维护成本也远高于这个数字。运营和维护成本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仓储、物流、交付和维修。以北京为例,北京约有150万辆自行车,每天用于调度(如换乘地铁站)的费用近200万元。
李晓说,起初,共享自行车的人试图把押金作为一个利润点,但政策不能放松。后来,在这些巨头的推动下,自行车共享开始“无存款”,这实际上“加速了淘汰”。
投资者也开始意识到,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在短期内没有解决方案,而巨头们认为共享单车很难单独生存。只有进入巨人的生态系统,才能有商业回报的价值和意义,你饿了吗这就是一个例子。
滴滴是最雄心勃勃的巨人。在滴滴和背后腾讯在这样的驱动下,ofo和moBay开始被capital“催促结婚”。然而,我们没想到年轻的戴威如此固执,他的否决权最终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戴威的固执:他拒绝与莫拜合并“戴威是ofo存在的前提。如果其他人改变了,这个项目可能根本不起作用。早期的投资者投资是因为他们对他感到乐观。”Raven表示,ofo的员工仍然非常热爱和尊重戴威。
李晓还记得戴威第一次进入公司时的感召力。“在公司会议上,只要戴威振作起来,每个人都像打鸡血一样改变世界。他很正直,很有吸引力。联创(联合创始人)非常支持他,员工也非常喜欢他。”
戴威的经历可以称为天堂的骄傲。他是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当他创立ofo时,他决心改变世界。戴威以30亿元的财富排名《2018胡润80后富豪榜》第32位可以说是最著名的90后企业家和企业家。
但戴威也以他的固执而闻名。
据瑞文和李晓透露,在2017年的资金燃烧高峰期,moBay和ofo的投资者意识到彼此难以击败对方,因此他们转而推动两家公司的合并。“老戴没有接受,也不同意。”瑞文说戴威当时有否决权。
合并失败后,投资者愤怒地收紧了钱袋。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ofo的融资开始停滞。
2017年11月,滴滴成为ofo的大股东,并被分配到ofo的高级管理层办公室傅强他们都是戴威“邀请”的。媒体反复描述的一个场景是,戴威在电话的另一端对傅强喊道:“滴滴人离开ofo!”
2017年底,戴威的伯乐和天使投资人金沙江风险投资公司(金沙江风险投资公司)中的一位担任金沙江风险投资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他一直在为ofo呐喊朱啸虎他们还“清算”了自己的ofo股份,并将其全部出售给了阿里和滴滴。此前,朱啸虎一直想推动ofo和moBay的合并,但戴威强烈反对。
虽然他顺利地离开了比赛,但结果与他预期的相去甚远。朱啸虎曾对媒体表示,她不会再投资这样的烧钱项目和“认为自己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对的企业家”。戴威也被冤枉了:为什么资本不能理解企业家的理想和决心?
到今年年初,ofo的资金状况非常紧张,戴威转向了另一个巨人——阿里。阿里同意戴威保持ofo独立性和控制权的要求,但阿里的出价非常低。ofo在其高峰期的融资估值高达30亿美元。后来,有传言称滴滴还计划以2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ofo。但阿里的出价只有10亿美元。
2018年4月,美团以27亿美元收购moBay,包括65%的现金和35%的美团股份。此外,美团还承担了莫拜数亿美元的债务。相比之下,戴威认为ofo的售价很低;与此同时,滴滴作为大股东也强烈反对。
最后,ofo对阿里巴巴的融资计划流产。
Ofo后来通过抵押动产(自行车)从阿里获得17.7亿元贷款。“这是一个折衷方案。阿里给了一些现金以备不时之需,滴滴不需要签署贷款。但它需要签署一份赌博协议,ofo需要在一年内盈利1000万元。”瑞文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他的员工远离了戴威。“在后来的阶段,每个人都觉得老戴太固执了,以至于员工们没有好下场。这与饥饿有关吗?”张旭豪、小兰的李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后期阶段,员工实际上希望公司销售良好,这样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然而,戴威坚持自主发展,员工不得不接受裁员。这是非常痛苦的,每个人都没有好的结局。“乌鸦说。
李晓还说,戴威的性格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他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成功了。他从未经历过拖延,也不认为自己需要拖延。但生意毕竟是生意,梦想终究不能被吃掉。事实上,不仅是融资收购的问题,还有公司的日常运营,戴威也很固执。“戴威认为速度就是一切,为了速度,他也牺牲了很多。例如,他花了很多钱签下鹿晗,甚至还命名了一颗卫星,这让投资者不高兴。这也是滴滴派驻首席运营官和首席财务官的主要原因。”
ofo的未竟事业一部充斥着老虎机和虫子的电视剧《创业时代》它用了一台美容相机来展示互联网的创业故事。即便如此,它仍然保留着最基本的残酷现实:梦想是老板的,企业家要么成为老板梦想的一部分,要么成为老板的炮灰。
对于像ofo这样的初创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中国创业史上最昂贵的试错。据媒体统计,自2015年成立以来,ofo仅在三年内就获得了10轮融资,平均每3.6个月一轮。截至2017年e轮融资,ofo的估值已达30亿美元(约193亿元人民币),而2016年4月,ofo的估值仅为1亿元人民币,但ofo的估值在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近200倍。
2017年3月,ofo平台日订单突破1000万,成为第二大订单淘宝、继滴滴和美团之后,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平台日订单超过1000万。
业内人士估计,近几年来,共享自行车的整个领域耗资超过100亿美元。然而,数亿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共享自行车的习惯。但这一切只是中间环节。
瑞文和李晓晓都认为ofo最终可能是滴滴的功劳。“这就是员工们希望的。这样,业务可以继续或旅行。滴滴是最大的股东,拥有第一选择权,滴滴也迫切需要许可证。由于许多城市限制共享自行车的数量,ofo中的许可证和指标对滴滴和阿里都有吸引力。为什么阿里·阿格雷e要想用自行车作为贷款抵押,我真的不在乎汽车,只在乎车牌和指示器。“乌鸦说。
李晓认为,共享自行车的存在一定是有价值的,政府和行业都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然而,对首都来说,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滴也陷入了危机。上市计划搁浅。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构成了今天的ofo状况。如果滴滴在下半年上市,它很可能会退后一步,把ofo放进篮子;如果戴威更加成熟,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Ofo从一开始就没有搞清楚盈利模式。在资本的驱动下,它采取了过度扩张的策略,最终积累了很多。”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华腾告诉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行车共享产业更可能存在于企业的大生态系统中,而不是独立存在。大生态系统的交叉补贴可以维持其存在,自行车共享可以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流量支持。”
文本编辑:陈栋栋
新媒体编辑:王新景
跟随《中国经济周刊》头条号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右上角“跟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