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网民可能不熟悉ofo的名字。曾几何时,这家共享自行车领域的“领先”创业企业曾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制造“小黄汽车”。不幸的是,随着自行车共享行业的重组,管理不善的ofo不幸在竞争中失利,并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最近几天,几乎被遗忘的ofo再次成为一则有争议的新闻中的“主角”——但这个“主角”的形象确实是负面的。据《北京日报》客户报道:近日,ofo的前用户周女士发现,虽然“小黄的车”的身影已经在街上消失了一年多,但她的账户仍在自动向ofo续签“季卡”费用。
此前,ofo拒绝向数千万用户退还押金,但以“排队”为名推诿拖延,引发了一轮公愤。如今,试图通过“转型”来延长企业寿命的ofo,早已无法为用户提供原本承诺的服务,但仍然“自动续费”过去共享的自行车用户,可以说是“一怒一怒”。
更令人恼火的是,当周女士打开ofo的客户并计划手动取消本已毫无意义的“季卡”时,他找不到切换“自动续费”功能的入口——原本ofo的客户已经变成了一个所谓的“购物回扣平台”。最后,周女士搜索了ofo的各种客服联系方式,并不止一次地一针见血,最终通过微信支付平台取消了服务。
毫无疑问,周女士并不是唯一一个为ofo提供长期服务的用户。和她一样,她忘记关闭相关功能,导致用户被ofo“自动续费”。恐怕不仅仅是新闻曝光。可以合理地说,这些打开了“自动续费”功能的用户愿意长期预订这项付费服务,因为他们信任企业。然而,ofo不仅没有辜负用户的信任,经营不善,而且在最初的业务本质上是“僵尸”的时候,从最初的忠实用户那里“吸了血”。
这条新闻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当然与ofo的社会形象密不可分,但如果深入研究,报告中反映的“自动更新”的管理漏洞,不仅与ofo的企业有关。近年来,从视频网站到社交媒体,从付费在线光盘到自行车共享。。。几乎所有提供“订阅服务”的互联网企业都爱上了“自动续费”的“围钱法宝”。
为了吸引用户开启“自动续费”功能,很多企业都提供了大量补贴,试图让用户放弃“一次支付一次”的固有习惯。当然,企业愿意以折扣价这样做,不是为了用户的利益,而是为了用“自动更新”的软约束锁定用户。对于相当大比例的用户来说,他们很少注意到平均“自动续费”每月只超过10元。因此,即使这些用户不再需要这些服务,他们也可能不会取消订阅。即使用户打算取消订阅,他们往往会发现取消功能的入口是隐藏的,他们甚至需要在互联网上搜索“策略”才能完成。这种计算“说服”了许多麻烦的用户。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运营正常,很多用户也经常“花钱买一台孤独的”。在ofo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用户的钱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以“全自动”的方式流动。为了防止这些对用户不利的条件继续发生,即使这种“自动更新”的商业模式是合理的,也需要受到行业规范的严格控制,而不是“野蛮增长”,让企业可以恶意利用漏洞。
在这方面,行业监管机制也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直接限制无法提供服务但仍收取费用的违约企业,并及时终止合同。对于正常提供服务的企业,还应负责及时提醒用户订阅和支付,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取消渠道。行业规范应该鼓励企业和用户建立互信共赢的关系,而不是让新兴的服务和支付模式成为企业“常规”用户的工具。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