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刘邦说,他是在薛城第一次见到的项羽,时年48岁,而项羽才24岁,然而年少成名的项羽拥有一切,贵族的身份,英俊的相貌,强壮而勇敢的身体,最强大的军队,还有最美丽的女人。项羽已经成为了活着的传奇,而他还是街边的老鼠。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加入项羽的部队。刘邦向项羽借兵,目的是为了去丰邑解救自己的老婆孩子和兄弟,并且在借兵过程中闹得别人误以为自己的天子,狼狈不堪,差点丧命。
上面这些话是刘邦说的,是刘邦的回忆。然而接下来,当镜头拉回现实时,几个宫女正在擦拭着14年前,借兵时,项羽给予他的一身铠甲,很显然,那身铠甲作为时间的见证,才足见他回忆的确凿。他手抚着装着韩信的头颅的木盒,问史官说,写史是留给谁看的,史官说,留给后人看的,他说,你给我写好点。
接下来的,时光回溯到14年前,刘邦作为项羽的宾客,秀了一段干戚之舞,期间,刘邦还不忘偷偷多看了虞姬几眼,这里和刘邦在回忆里说的——项羽拥有最美丽的女人——形成了一个脑子里共有的连接点,最后,刘邦和项羽共同喊出了他们的“理想”灭秦。
事实证明,刘邦告诉史官的是假的,为什么说是假的,第一,此时的刘邦已经身披铠甲,冠冕的坐在项羽的军营之中,那么他的精美的铠甲是从何而来,而在他的回忆告诉观众,当时的他蓬头垢面,如同街边的老鼠,哪有什么铠甲,更别提和项羽列席了。第二,刘邦借兵,只是为了单纯解救老婆孩子兄弟,而他却告诉史官,他和项羽的共同理想是灭秦。而之后,影片也讲述了刘邦营救了吕雉的事实。创作者其实已经告诉了观众,刘邦所说哪一部分是真,哪一部分是假。
韩信和项伯是项羽留在刘邦身边的卧底?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韩信作为项羽的兵士,两个历史根底不清白的人双双投靠刘邦,项伯满头大汗的说了一句,还是陛下厉害啊,已经表明了的刘邦的猜疑,即此二者是卧底。刘邦对身边的史官说,记下了吗?史官当然记下了,记下了刘邦之言。之后,韩信和项伯之死的理由,也便顺理成章了。然而,韩信帮助刘邦夺得天下,杀死项羽,羽翼丰满之时为曾谋反,反而功成名就之后造反,很显然,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后,张良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吕后,她说,现在不反,将来也一定会反。莫须有罢了。项伯为何投靠刘邦,是为了结儿女亲家吗?韩信为何投靠刘邦,是为了当年的一饭之恩吗?影片也没有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
萧何
鸿门宴广为人知,但不见得每个从历史典籍中寻章摘句的人都能窥其全貌。刘邦自己叙述的是,自己借故醉酒,然后跑了。在史官写鸿门宴时,作为粗人的樊哙居然也从中美化自己,把自己叙述成一个解救刘邦居功至伟的人,可想而知,人人都想以正义伟大之形象示于后人。然而萧何却解释了鸿门宴上的种种疑问,最后给出的结论是,项羽本无意杀刘邦,且暗中示人来保护刘邦,那个人就是韩信。虽然,萧何的解释无法反驳,但他并非鸿门宴的亲历者,试想,一个非当事人,得出的结论仿佛跟亲临现场一样,再加上,萧何一直是韩信的拥趸,所以,他让史官写的东西,可信度又有多高呢?还有一种可能,每个人都只说对了关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而造成事件结果的原因,可能正是那很多个部分的合力。
电影中有一个谜团便是,项羽为什么没有杀刘邦,电影给出的解释是,作为贵族的项羽不屑于杀他们。其实,刘邦的梦魇一直都在,那句“沛县,刘季”就像是他身上的烙印一样,终其一生,都无法消除,心中种下的阶级的种子,总感觉自己在出身上低人一等。好比,一个衣着光鲜的富家子弟,碰见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他会去打老鼠吗?不会,他怕弄脏自己的华服。
项羽是一个活在艺术世界里的人物,《霸王别姬》何其凄美,刘邦是一个活在政治历史世界里的人物,“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何其残酷。但在刘邦的潜意识里,在他的梦境中,那种与生俱来的猜疑,生怕自己的东西会被人夺走,会失去。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对于项羽和刘邦的评判,显然是更加倾向于“诗家”,否则,刘邦就不会无端猜忌,惴惴不安了,影片似乎在告诉观众,即便你刘邦赢得了天下,但你赢得心安理得,赢得光明磊落吗?
吕后
她和萧何的对话大概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一段。吕后说,淮阴侯韩信的历史已经写完了,他聚集囚徒家奴欲袭皇后太子,被皇后诛杀于长乐宫钟室。他和项伯之死是都是根据已经写好的剧本进行演绎的,韩信属于名死于前,身死于后。射阳侯项伯死于半途,属于死尸余温尚存,丹青笔墨未干。之后,吕后拿出了记载萧何的史册,萧何打开,史册空无一字。吕后随即说,你的(历史),你自己写。明摆着的问题,如果顺从,你可以在史书上功德圆满,如果逆行,你将在史书上遗臭万年。最终,在韩信不得“顶天立地”悬钟而死之后,在吕后的监视下,从怀中掏出匕首,割下了韩信的头颅,亲手奉上,献给刘邦。
仔细看完,认真感受之后,毛骨悚然的感觉油然而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再次得到了重现。历史可以为强权者漂白,可以为强权对立者抹黑,可以罔顾事实,虚假捏造,也可以夸大其词,添油加醋。你所看到的可能连事实都不是,更别提真相了。但历史并非虚无的,以史为鉴,这句话没错,关键在于怎样看待历史。
这部影片可以浓缩成吕后和萧何的对话,也可以展开,围绕着这样几句话“秦统一的理想不会亡”,“秦,不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其实这条线只是作为台词在剧中毫无存在感的出现了几次。当然,展开演绎的话,陆川的野心未免太大了。其实,这部影片能够上映已经不易了。影片在网上的评分甚至都没过及格线,太低了。当年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只感觉云里雾里,叙事混乱,只对某几个场景记忆尤深,但反复看过之后,值得推敲的东西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