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然而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浩瀚的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谜团,有无数的历史学家,文人墨客,各色人等解说历史,时代在进步,但是谜团依旧。
从2011年到2012年,有两部电影先后上映,《鸿门宴传奇》和《王的盛宴》,围绕千年前的一场宴会展开。
两部电影,不同的阵容,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风格,相同的结果,按照上映先后顺序,我们先来看看:
鸿门宴传奇
导演:李仁港(香港导演,作品有:(书剑恩仇录,今夜星光灿烂,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黑侠,星月童话,三国之见龙卸甲,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盗墓笔记)
黎明饰演:刘邦
张涵予饰演:张良
刘亦菲饰演:虞姬
冯绍峰饰演:项羽
黄秋生饰演:范增
陈小春饰演:樊哙
安志杰饰演:韩信
电影开场设定在刘邦驾崩12年后,太傅带领着一群学生来祭拜刘邦,通过一名学生的问题太傅的回答,引出了张良,这个开场,跟《猫妖传》很像,都是定位在历史事件结束数十年以后,开始展现内容。
中国历史很漫长,也很伟大,也许是怀着谦卑的心态,导演安排了太傅带着群学生去祭祀刘邦,而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真到要靠历史人物本身去讲解,于是张良出场了,他的作用更像是导游。
“想听故事?那就先交钱”(电影票)
有句话叫“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历史上使用计谋从来就不是谋士的专利,故事一开场,就是楚怀王的计谋“两虎相争”下令先入咸阳着为王,正在作战的项羽来了一招“围城打援”,令刘邦出战被围困城池的守军,自己干掉了援军。
紧接着就是项羽又是一招阳谋“舍不得老婆,赶不走刘邦”以保护虞姬为名,光明正大地要刘邦离开,在路上,刘邦对虞姬使用了“离间计”企图挑拨虞姬对项羽的信任,同时用“将计就计”带着兵马用“深入虎穴,以诚相待”取得咸阳城,至此楚怀王的计谋开始生效,历史的重要节点,鸿门宴马上就要开席了。
“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张良用这招进入了刘邦的阵营,并用“军民同心”之计最大限度地提升咸阳的防御,范增意识到了这一点,立刻要项羽约见刘邦。
虽然张良通过项伯得知了会面地点,但是活着离开才是目的,那除非项羽一方昏了头才可能办到。
于是一场针对范增的刺杀开始了,成功不成功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范增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问题是大家都是聪明人,优势全在对方,只有要范增,这颗思考的大脑,受到挑衅,受到威胁,不断的思考别的问题(比如下围棋,和张良这样的人下围棋必须全神贯注),在用所谓怀王赦令救命,“声东击西,瞒天过海”你是高智商那就用同等高智商的大脑去碰,下棋本身就是套。
“要对方下错关键的一步棋”当然是舍车保帅,卧薪尝胆,离间计,将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一下子偏移了对方的主要目的。
在一连串的计谋下,一切好像很合情理,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在鸿门宴杀机四伏的时刻,还是没有解释,刘邦为什么能够活着离开。
好像戏说的成分更多,那我们再看看2012年的电影
(刘亦菲那句“你知道赴会的代价吗”要是改为“带着我的琵琶去”也许更好,毕竟在2千年前懂政治的女人真的是凤毛麟角,虞姬这么说也算合理,美人计吧。)
王的盛宴
导演:陆川,(作品有:黑洞,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九层妖塔)
刘烨饰演:刘邦
吴彦祖饰演:项羽
张震饰演:韩信
秦岚饰演:吕雉
沙溢饰演:萧何
吕聿来饰演:子婴
奇道的饰演:张良
聂远饰演:项庄
何杜鹃饰演:虞姬
霍思燕饰演:戚夫人
陶泽如饰演:范增
郝柏杰饰演:虞子期
李琦饰演:项伯
赵亮饰演:武涉
刘威饰演:项梁
影片第一幕就是一句话“本片依据司马迁之《史记》创作”在影片百科里写着影片拍摄的还依据了当年的考古资料。
刘邦站在森林的迷雾中,就好像危险随时会出现,这一幕很短暂,但是这给电影定了调子,一种随时面对危险,顷刻间丧命,恐惧的调子,和所有开国皇帝一样,刘邦心中有着巨大的危机感,而危机感的来源一个是项羽,一个是韩信。
这种危机感也是有颜色的,就是萧何卑微地爬进来,那双手沾满了鲜血。
看着韩信的人头,汉高祖刘邦的思绪回到了那个让他恐惧的年代,
首先还是说一下整部电影的剪辑,在回忆中,刘邦向项羽借兵成功,还得到一副盔甲,随着镜头里出现盔甲,电影回到了刘邦当皇帝的未杀韩信的时候,本部电影里几乎都是用这种方式推进剧情,三条条线或者两条线,时而穿插时而平行,一个是过去的刘邦一个是现在的刘邦,一个现在还没有杀韩信的刘邦,推进现在和过去以及曾今多条线索,至少在电影的35分钟前,本片都在复盘汉朝建立到刘邦驾崩前后的政治格局。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野史中,汉朝的建立,跟韩信都有离不开的关系,至少本人在读历史书里,看到的就是刘邦的胜利,韩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邦,韩信,项羽注定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人,而他们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这就是本部电影要讲述的。
还没杀人的刘邦嘱咐着史官,要给皇后看看历史记载,而过去的刘邦正在和项羽聚会,那时候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灭秦”
而在这第二次的回忆里,可以说是着重描绘了刘邦说一套做一套的性格,以及他和吕雉的感情,刘邦对吕雉是有愧疚感的,这种愧疚感,在汉朝建立后,演变成了吕雉就是刘邦的另一只手,因为刘邦要面对萧何,张良为首的功臣集团。
刘邦要做盖棺定论,召集萧何等人开会,在刘邦说话时,萧何偷偷瞄了张良一眼,为什么?
会议的重要内容就是韩信的问题,他已经被关了6年了,他只有一句话“要造反,造反了,还等现在?”,后面有了一段刘邦带着萧何等大臣晒太阳的剧情,重点在身后修楼,刘邦虚伪的表示不要这么浪费,而萧何表示这是皇后要修的,这里就已经暗示了皇后就是在办刘邦想办而不能办的事,毕竟国家刚刚建立,一切百废待兴,皇帝就开始动土木,这名声可不好。
电影再次随着刘邦的讲述,回到了过去,按照历史的进程,刘邦收了咸阳,秦王子婴在观察过刘邦后留下了一句话:“秦,统一天下的理想不该亡”
而刘邦也有句话:“王侯将相邻有种乎”
那位帮助过刘邦的项伯,进宫了拿着当年跟刘邦女儿定亲的宝珠,然而此时的刘邦最感兴趣的是韩信的历史问题,也许在历史上的刘邦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在电影里,这更像是导演再问这个问题:“韩信为什么,在项羽强大的时候,离开他投奔弱小的刘邦”。
韩信的一生是传奇的,一位从未指挥过战役的军人,到了刘邦那里就要指挥所有将军及其军队,展开作战,凭什么?
这里不是怀疑韩信的战绩,但是任何一名成功的统帅,总有其成长过程,韩信有么?不要说那是古代,古代打仗,通讯落后,训练更是落后,仅仅想靠简单的令行禁止那只能指挥一个班。
但是电影没有解答这些问题,项伯也没能给出刘邦想要的答案,面对萧何提出的韩信功劳最大的言论,刘邦的怒火和杀心彻底爆发了 。
皇后终于找到了张良,只有他的主意可以杀死韩信,这也是萧何看他的原因,只要他还在,萧何就是安全的。
而在过去鸿门宴上,面对项庄那目露凶光的笑容,刘邦的恐惧感涌上了心头,这一段长达近两多分钟的无台词表演,所有人面带微笑,这是刘邦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候。
后面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电影借着萧何的口问出了几个关于鸿门宴的细节问题,毕竟本片参照了《史记》以及2012年的考古资料。
在鸿门宴时,都不准佩戴武器,那么项伯站出来使用的武器是怎么来的?
樊哙进入宴会时带着盾牌,盾牌是哪来的?
萧何的答案是:“韩信,是他奉项羽的命令保护刘邦。”
也许有人说,这些个细节都是很无聊的问题,但是有句话说得好,魔鬼藏在细节里。
结合历史和考古,关于鸿门宴,韩信之死,两个谜团,本部电影可以说是已经给出了非常接近真相的答案,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既迷人也无聊。
两部非常精彩的电影,无论是《鸿门宴传奇》还是《王的盛宴》都是历史的回眸。
有人给出了更好的答案,当然了是某位网友,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部队非常的能打,其战绩让当时其他盟军胆寒,所以他成了盟军的首领,而当灭秦盟军来到鸿门宴的时候,那40万大军,其实是各路盟军的总和,换句话说,当时正真属于项羽的部队不会超过10万甚至还少一点,刘邦也是盟军的一员,虽然刘邦弱小而且可能有错,但杀刘邦,其他盟军会怎么想,这会直接动摇项羽的领导地位。
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有趣。
关注我,喜欢我,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