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原本在城市工作的工人回到家乡,用他们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创业。然而,老黄发现,在回家一段时间后,一些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创业“滑铁卢”和“重返城市”。
被“硬门槛”“软门槛”戳中痛点
财务、政策和人事条件往往决定回国创业的成败。“二次返城潮”暴露了基层治理的痛处和企业家素质的薄弱。
一是涉农创业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一些返乡人员能力有限。
目前乡村的创业机会大多集中在农业和旅游,无论是现代种植和养殖,还是乡村旅游,动辄需要投入几十万元的资金。有些返乡创业人员既没有充足资金,又不掌握种养技术,不了解市场,也不懂得销售,一旦盲目跟风便容易失败。“很多人觉得我会种地、会养鸡,就能创业,其实没有这么简单。”
二是部分地方“软门槛”过多过高,一些返乡创业项目提前“死在办证路上”。
目前,很难批准农业创业用地。它必须经过多个层次和部门,涵盖几十个章节。人们有创业热情和创业条件。他们不知道很多政策,也不知道应该与哪些部门沟通。一家从上海回来创业的公司负责人说:“最好地方政府有一个综合部门,能够为创业人员提供一些指引,告诉我上哪儿去办证件、办哪些证件。这个重要,这样我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业上,不是瞎跑腿。”
三是部分基层政策时常反复。
“一刀切”很伤人。一些企业家报告说,一些基层政策变化太快。他们说今天是,明天不是,拆迁,很少赔偿损失。
四是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存在关注少数“创业明星”现象,注重锦上添花“捞政绩”,忽视对更多创业者的“雪中送炭”。
基层政府往往将政策重点放在一些“创业明星”身上,他们在融资、审批和品牌宣传方面会比较顺利,因为政府需要他们参与各种创业竞争。其他企业家很难获得这些好处。
五是一些政策无法落地。
例如,关于租赁场地的使用,红头文件说闲置的工厂可以重复使用。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清楚哪个部门负责,也不清楚部门之间的关系。
老黄建议海归不要盲目跟风,在家找工作,选择合适的领域创业。政府部门定期组织回国人员就业创业培训和经验分享,推动许多人成功创业。
如果回国的企业家一开始没有足够的能力建设加工厂和仓库,当地政府可以带头争取与龙头企业的合作。随着龙头企业集团规模的发展,中小企业家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