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诀一:
“抱团”取暖
6月21日,米易县一面馆老板张玉正在查看收入,当日上午她面馆的营业额已有600多元。
2013年,张玉大专毕业来到米易开了家面馆,第一天有10多位顾客光顾。“那时,一个月营业额才几百块钱,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还要贴钱。”张玉告诉记者,去年,在创业团队帮助下,她投入10万元加盟了一家品牌面馆连锁店,推出了红汤(麻辣)、清汤(蔬菜)和白汤(鸡蛋)三大面条系列,受到消费者青睐。
“现在,面馆营业额一路攀升,每月营业额四五万元。今年1至5月份,营业额达到20余万元。”说起现在的生意,张玉笑得合不拢嘴。
27岁的李远维是米易攀莲镇人。2008年,从河南少林寺武院毕业后,他先后做过保镖、开过武校、开过餐饮。创业路上,有失败的教训,也有付出的喜悦。
李远维说,他刚创业时,亏了不少钱,走了不少弯路。当初,要是有人帮他的话,可能他走得比现在还好。“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会遇到不少困难,如果有人出谋划策帮一下,比‘单打独斗’强得多。”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些大学生在创业上,少走弯路,把梦想变成现实。”李远维说,为鼓励和服务大学生创业。去年4月,他依托米易县的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联合4个志同道合的大学毕业生“抱团”发展,并合伙入股集资160万元,在米易创建一个服务自主创业的团队。“我们主要提供餐饮、电子商务、种植业、网络科技等知识性的优质服务,来规范引导创业企业管理,提高大学生在资本运营、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李远维说,他们的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培训+导师+人才”全方位服务,“目前,确定了电子商务、餐饮、种植业、网络科技等5个领域的创业项目。”
秘诀二:
做“催化剂”
2014年4月,孵化园成立时,李远维他们从申报的61个创业项目中筛选出市场前景好、运作较成熟的31个项目进行孵化。孵化园不仅为这些项目提供免费场地,还免去水电费、管理费等费用。目前,31个项目已经成功孵化9个。
据记者了解,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逾九成,绝大部分创业项目熬不过二年。这个孵化园是如何做好项目“催化剂”的?
2012年,李江从成都信息工程技术学院毕业,他先在成都打工,之后回到老家米易,瞄准商机创立了自己的购物网站。他说,能成功创业多亏了孵化园,不仅为他免费提供了3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还给他进行免费培训。如今,李江和他的创业团队已成为水果电商。
“创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瞅准了商机。”说起到孵化园的创业感受,李江坦言,“孵化园的扶持不摆花架子。”
李江说,很多创业项目初期缺少启动资金而“夭折”,或者后续发展资金不足,导致“缺钙”。
李江告诉记者,在孵化园创业项目一旦获得审核认可,就可以获得启动资金,并优先进入“苗圃区”。之后,孵化园会出面担保,帮助创业项目获取贷款。在创业指导上,孵化园聘请的创业导师都是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他们会给创业者分享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和教训,一旦开始创业,遇到各种问题也能从容应对。“我们团队购物网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最怕创业项目定位不准、思路不清,容易‘拍脑门’决策,没有经过必要的评估和考察。”孵化园相关负责人讲,为避免项目鱼龙混杂,在创业项目确立审核上,他们都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考察,对项目审核主要有以下步骤:创业大学生提出项目策划书;通过创业导师、企业家等相关负责人的考核,考核实行一人一票制,得票超过半数才能拿到立项资金;规模较小的项目,可先进入苗圃区孵化;项目一旦成熟,则入驻创业孵化园。
这位负责人讲,创业孵化园既区别于一般性的创业园区,又要区别于大学内设机构。“我们在成立孵化园时,便确定了‘孵化一个梦想’的主题,并立足于米易特色建立创业体系。虽然管理是我们,但是给予了创业者足够的自主性。”
秘诀三:
扶持创业
西南科技大学2009级学生陈福鑫与伙伴们投入60万元种植的50亩蓝梅等经济作物落户米易,部分蓝梅今年挂果。
米易“大合道”餐饮有限公司摸索出了一条让毕业学生加入餐饮培训、再创业的“一条龙”模式。
2010级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宋易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的一家商务服务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实现盈利,并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
今年,成都信息工程技术学院2名毕业生和4个自主创业者加入到宋易珂的团队,实现了就业。“1人创业可以带动6人就业,这就是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李远维讲。
谈到孵化园未来的发展思路时,李远维说,孵化园已经和30多家省内外的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形成了聚人才、资金、风投、众创、众筹的企业家俱乐部,“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行业专家,为广大创业者开展系列的电商农业的发展、孵化项目甄选以及创业就业方面的专题免费培训。”
去年4月,米易县5名大学毕业生“抱团”服务他人创业,成立了一个创业孵化园。一年多来,他们已帮助22名大学生成功创业,带动就业300余人。
□本报记者 苏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