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处于最佳状态通常会这样描述∶有激情、有活力、有快乐、有创意,富有创新精神,在全心全意追求卓越以及服务他人(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会以及商业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类的协同潜力。
正如IBM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对"创新"的解读,"持续的创新就是一次又一次快速尝试的副产品,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培育一种'敢于尝试的文化',并将其深深根植于企业的神经中枢。"若缺少企业文化这一包罗万象的保护伞,任何漂亮的理念都不过是无稽之谈,难以为继。
IBM 郭士纳
认真“玩”创新 — “不断尝试,取得成功”
所以,建立创新型组织,首先要塑造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正如,这些年来“快速尝试”已然成为互联网科技公司奉行的主流创新方式。微信推出的早期版本,功能简单,而且有很多BUG,不能让用户满意,这就需要每天更新一个版本,在升级迭代到3.0版本的时候,达到了稳定使用状态,同时也是市场份额和用户认可的快速增长状态。
不断尝试,取胜。的确需要相配套的企业文化的支撑。认真“玩”创新这种企业文化的内核实质上正是一种生机勃勃的“乐享”精神。这一理念旨在表明,我们应该从曲折的试错和产品研发乃至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整个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乐趣。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创新观点是,“对于一家创新型组织而言,高效地制作产品原型是其有望拥有最为宝贵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将其落到实处,关键还是在于要有相应的企业文化”。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个中逻辑很简单∶如果快速尝试做许多事情是创新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那么快速失败就是必经之途。从孩提时代起,人们听到的就常常是"别把事情搞砸了"之类的言论,而非"搞砸事情是很正常的、是宝贵的经历"之类的话。这一现象解释了人们对尝试失败的普遍抗拒。而经历失败获得成功的日本企业家本田宗一郎曾经总结说,“失败得越快,成功得越早。成功只代表你所做的努力的1%,而成功背后的无数失败才是那剩余的99%。”
本田宗一郎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横行,软件在吞噬整个世界。商业环境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大量重构产生的社会需求摆在企业面前,提高企业的创新应对能力变得日益急迫。创新将不得不被纳入现有的组织结构中,所有企业不仅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而且将不得不日益提高组织化的创新能力。
在过去的20年中,创新的成长型企业都从小企业起步,并且总体来看,小企业的表现要优于大企业。在每个行业中,几年前籍籍无名的小型初创企业如今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并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与行业巨头竞争。
但也有一些创新型大企业表现出色,比如,3M公司位于明尼苏达州的矿业及机器制造公司,这家100多年的美国企业,最早由5位商人共同创办,产品极为多元化,先后开发了数万种产品,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以善于创新闻名于世。
创新型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培育了一种创新精神,并形成了一种创新习惯。这些创新型组织努力作为一个组织从事创新,也就是一群人组织起来从事持续有效的创新。创新型组织使变革成为常态。各个创新型组织在结构、业务、特性,甚至组织和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但也有若干共同点,具体如下。
(1)创新型组织知道"创新"的含义。
(2)创新型组织理解创新的动力。
(3)创新型组织有一个创新战略。
(4)创新型组织知道创新所需的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与创新的动力相匹配,不同于管理型组织的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企业的创新必须始终以市场为中心,以创造客户为目标,以赚取利润为落脚点。而创新的动力始于存在的创新机会,其中显著的标志就是,设计、生产过程、流通、营销等在技术和经济上存在基本的缺陷。
当行业或者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而这项需求无法转化为利润时,一项改变生产过程、产品、分销渠道、消费者预期的重大创新可能带来高额回报。
创新的起点永远是“我们的业务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最基本的创新战略的基础是有计划、系统性地淘汰老旧的,过时的业务。尤其要注意创新的时间窗口和创新的时间管理,因为创新是一项无法预测的事情,常常以失败告终。
企业经营者(尤其是最高管理层)在创新型组织中发挥不同于以往的作用,并且持有不同于以往的理念。因为在现有组织中开展创新,就需要接受非常复杂的组织结构,既不是集权结构,也不是分权结构,需要企业管理者协调沟通,确保组织成员共同发挥作用。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技术、社会、经济、制度迅速变革的时代。创新型组织必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原创动力”,创新永远属于敢于放手一搏的企业,否则将品尝失败的恶果。
通用电气GE的精益创业“FastWorks”-思科无处不在的创新挑战
稻盛和夫力挽狂澜日本航空背后的真功夫-阿米巴经营
数字化时代管理新认知,打造赋能型组织,释放组织创造力
UBI保险新玩家,马斯克卖车险,特斯拉能赚钱吗?
海尔“加码”产业互联网卡奥斯平台,塑造物联网时代“新王者”
定位:奈飞“重构”公司商业模式,“精准匹配”客户真实需求
成功之路的想象力:以企业文化为“坐标”,实现“组织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