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为什么总是频繁跳槽?
#年轻人为什么总是跳槽#这个话题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有的人认为是员工自身的问题,也有的人认为是公司管理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想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问题!
但我们可以看到,投票的结果似乎归咎于公司原因的会偏多一点。
最近不断接到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职业规划咨询来电及线下一对一约见需求,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今年应届毕业生,刚刚进入职场实习或者工作,但似乎都存在快速更换岗位但又对于自己的接下来的职业定位不明确的现象。
公司的隔壁有一个新组建的电商公司,自年初春节后开始,小小5-6人的团队,人员已经换过一轮之多,员工的离职理由很多,有看不到公司前景的、有不愿意加班的、还有不喜欢领导的种种。
之前也接到一个外地一线城市的电话咨询,这位女士本科、硕士分别在两所知名理工类大学英文专业毕业,第一份工作去了一家知名消费品公司从事市场岗位,但因为实现对行业及岗位属性了解不深,只是听公司名气而去,刚去不久就感到不适应,然后选择离职,其第二份工作是英文翻译,没工作多久,意外怀孕,然后离职生产,孩子出生之后,身体有问题,在家休息三年再进入职场,因为年龄的关系,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已不多,需要重新有一个职业定位及选择。
据领英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
80后则是3年半,
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
95后更是平均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还有一些00后干脆选择不就业;
一:年轻人为什么会频繁跳槽?
为什么年轻人爱频繁跳槽?是一时冲动还是忍无可忍?接二连三换工作,他们后悔吗?
记得我之前曾和一位在3年中换了10多次工作的职场人士沟通过程中得悉,他给我的理由似乎都是公司的问题,当我问他:“你难道没有任何的问题”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详见我之前文章《没规划 请勿轻易变轨 一位3年换8份工作小哥哥的困惑》一文。
他们之所以跳槽,要么因为公司内斗严重,晋升无望;要么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没有私人空间,要么是想趁着年轻多折腾。有意思的是,在年轻人眼中,职场是绝对的双向考核。企业在评估他们工作能力及适应性的同时,他们也在对服务的单位进行评估,虽然他们的标准建立还不完善,但他们更多喜欢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来做评价。
一言不合,马上就走,无所谓忠诚,只重视自身的感受。
而在我跟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及中小型公司的创业者的沟通过程中得悉,他们对于现在新人的评价中,有一条信息非常有意思,他们一致认为,相比之前的就业人群,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不怎么听话,机械式的命令显然无效,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年轻人要老板哄着来。
他们虽然初入职场,但对直属领导、公司老板甚至公司文化都有“考核”,
拒绝劝酒文化、
拒绝感恩文化,
拒绝职场PUA、
拒绝配合老板表演,
拒绝上级用命令式口气让他做事,
敢于对现有体制提出疑问,
喜欢自己做主,希望授权,这些被扣上“跳槽侠”帽子的年轻人都不后悔。
经过几次跳槽(探索),有人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次比一次接近理想的职业。
二:此现象需要高校、社会、企业及个人一起关注并改善!
对于上述的现象,我觉得非常正常,因为我们当今社会正在进行着重大的变革,很多行业跟行业的界限会被快速打破,国家每一个新的行业政策出台,也会影响一大批行业内的从业者,被动的产生重大的职业生涯变更,比如最近对于校外教育培训这个行业的限制政策,将导致绝大多数的校外课程培训老师变更职场赛道,极少数优秀者可能会被招安,去体制内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或去从事素质类课程教育,或干脆改行从事电商、去企业从事行政类职位,或进入房产中介或保险行业从事业务工作。
一方面有企业用人单位的原因,我们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在内部管理、人才的选、育、用、留上,并未建立良好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于岗位的用材标准上也未明确,决策上往往是拍脑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年轻人的频繁流动。
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课程设计、教材体系也跟不上经济发展及企业对于岗位的实际需求;国内大学需要引进更多的有实践经验并具有授课技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进入大学,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规划咨询及职业体验、社会实践;而这点,我们看到国家也正对高校体系进行重大的改革,加快整合一些二本三本院校,建立职业技术大学,培养真正适合企业及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对企业来说,要制定人才及岗位的用人标准,用人才测评及评价工具去甄选人才。用文化去融合年轻人,尽快完成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要改变我的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尽快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及正向的职业价值观去影响年轻人,并给予年轻人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以促使其快速适应职场并在公司内部得到快速提升。
三:对初入职场及即将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的建议
其实,从我自身的职场及转型经历来看,似乎也是一个不断折腾及探索的过程,职场提升基本不可能是一步到位,除非你拥有非常强大的职场资源支撑,绝大多是普通的就业者还是需要自己不断努力。
1、年轻人尽量要寻找符合自己天赋的感兴趣的事情来作为自己的工作,要寻找内心的那份热爱,也要学会尽快适应职场,打开自己思维与个性,要逐渐锻炼自己选择的能力。
首先你要确保一个大方向正确,其余就可以在过程中逐步修正与完善,无论单位如何,对于新人来说,进入职场后需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离开学校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仅仅是开始,社会需要跨专业的从业者,你很快就会发现,你所谓的专业,在工作中并不能跟社会实际需求结合,你还需要持续的学习提升;假如你暂时还没找到合适岗位,但你也可尝试去爱上自己的岗位,正确地认知你所在的行业,一定要做长期主义者。
2、大学其实更多培养逻辑思维及选择的能力,而选择的能力来源于自身的思维及认知,需要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或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成长。
目标感非常重要;在文章开头的那位一线城市的英文专业的咨询者咨询过程中,我给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是,寻求能发挥其英文特长及相对稳定的岗位,并寻求相对的稳定,在三年内再选择一个跨专业的大学学历,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做全方位的专业能力提升,这样她才能确保在35岁到来之前,积累好自己的职场能量。
3、年轻人要要懂得选择,记得一定要选择去朝阳产业,比如电商、教育等;要选择对路的领导,有些时候,你找到一个对的主管可能比对的单位更重要;不要为了工作而去被动选择工作岗位,最好能懂得在选择前去咨询有经验的职业规划咨询顾问,而他们往往拥有跨行业的人脉资源及自身市场口碑,如何合适,他们也愿意帮你推荐一些合适的机会,而这些,在就业信息不对称的当前,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杨绛先生说,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
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总之,你的每一个经历,无论成败,只要你懂得探索,都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趁年轻,你一定要做自己能力的积累;
年轻,我们怕啥,大不了我们重头来过,记得一定要把选择权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你的成长经历是你自己的,不能轻易交给他人,只要你能不断自我总结及反思,就是在积累自己的成长经历,总有一天,你总会拥有主动选择的权利,成为真正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