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做什么小本生意回利快(绵阳游仙:养鸡、卖蛋、种果树…铁炉村有个“十元梦”)

春天到了,这是个奋斗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天起,小直就带大家去认识一批在这个季节里正不懈奋斗的绵阳人。今天咱们要讲的人叫涂先国,他的梦想很“小”,小到仅有“十元钱”。

这两天,游仙魏城镇铁炉村的一个家庭农场有些忙碌。春天到了,农场里养的不少鸡可以出栏了,产蛋量也骤增,工作人员抓鸡、捡蛋,忙得不可开交。

鸡肉和内脏分别真空袋装,再包装好鸡蛋,这些货物要在当天送到绵阳城区。

供不应求,这是所有农场期盼的“幸福的烦恼”。其实,这一切的美好源于一段曲折的追梦经历。

这家农场的负责人名叫涂先国,49岁,当地村民。曾经,他和他的爱人是乡镇学校教师。2012年初,夫妇俩返乡创业,最初的想法是要为家乡带来一点变化。

“小时候在这里生活,觉得很艰苦,当时梦想就是要为家乡做点什么。几年前和几个儿时的玩伴一聊,就决定一定要回来。”涂先国说。

追着梦想,涂先国夫妇回到了铁炉村。夫妇俩思前想后,通过流转土地,开始养殖肉鸡。然而,一切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很快,养殖基地就遇到了大麻烦。

“2013年下半年发生了一次禽流感,大概3000多只鸡全军覆没,损失超过20万。当时我就觉得,我的决定是不是错了。”涂先国说。

在绵阳做什么小本生意

一场灾难差点打消涂先国夫妇的“回乡梦”,他们转而回城,开始做一些进口零食的小生意。就在这个过程中,涂先国夫妇发现,落后的铁炉村有“宝藏”。

“通过和顾客、和朋友的交流,我们发现城里人对高品质的农产品,特别是有机的、生态的农产品期望很高。”涂先国说。

铁炉村三面环山,像一个炉子,相对闭塞,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闭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生态就是这里的“宝藏”。

2016年,涂先国夫妇再次回到这里,成立了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办家庭农场,用粮食散养原生态的蛋鸡,再利用之前积累的顾客资源,撇开中间商,通过微信建立了较为直接的销售渠道。

“我们微信通讯录上有3000多个顾客,需要什么东西就告诉我们,我们再按约定送过去,不用经过超市和其它环节。”涂先国的妻子黄利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个涂家湾农场在栏的蛋鸡已有近万只,包括土鸡、五黑鸡贵妃鸡等六七个品种,春夏高峰时节,每天产蛋量在1500枚以上。

因为原生态的优势,农场所产的鸡和蛋总是供不应求。过两天还有大订单,黄利今天送货时,还只能“省着点”。“每周要送四五次货,有时候天天送,鸡蛋基本上一产出来就卖光了。”黄利说。

养鸡、卖蛋获得成功,但涂先国并不满足。夫妇俩在铁炉村共流转了近300亩土地,除了约50亩养鸡以外,其余土地都用来种植果树,以桃树为主,将鸡粪再利用,果树有了天然的养料。

“种果树六七年了,没有买一点肥料,我们都是将鸡粪发酵处理之后,再来种树,在我看来这就是个小的循环产业链。”涂先国说。

循环农业,既发展了养殖,又保护了生态,这样的方式得到了村里其他村民认可,争相返乡创业。

涂先国回乡前,村里1000多名村民中,留守的仅有100人左右。几年时间,铁炉村留守村民已有300多人。

目前,铁炉村共有大大小小14家企业,其中13家的业主都是本地村民。他们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种养殖结合产业。而没有开办企业的村民,也在这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获益致富。

“14家企业流转了村里80%面积的土地,我统计过,企业每一年开出的人工费总共有100万以上。这100万哪里去了?就在回乡的两三百名村民腰包里。”涂先国说。

为家乡带来变化,涂先国儿时的梦想做到了,所以,在5年前村里民主选举中,他成了村支部书记。

在他的带领下,铁炉村种养殖产业发展红火,有了1200亩青梅树,成就“十里梅廊”,有了650亩桃树,被誉为“九湾桃花”。

然而,涂先国的梦、铁炉村的梦似乎又远远没有实现。在涂先国看来,有养鸡、卖蛋、种果树作为基础,将来,他儿时的故乡铁炉村应该处处花香,游人如织。

这个梦想很大,铁炉村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个梦想也“很小”,村民们可以收到十元“停车费”。

“这可不是简单的十元钱。铁炉村道路有三个出口,游人进来后交10元钱停车费,集体经济就有了收入。不仅是这样,有了停车费就有了人气,10元停车费还能反哺消费,比如交了停车费就可以免费喝杯茶,这是双赢。到那个时候,就意味着乡村旅游很红火、很有规模,铁炉村的乡村振兴就步入了新的高度,这就是我的梦想。”涂先国说。

春天来了,铁炉村“十里梅廊”第三届观赏节刚刚落幕,梅花谢了。紧接着,村里的“九湾桃花”又亟待绽放。这如同涂先国追梦的旅程,没有终点,却充满希望。(绵阳广播电视台记者:谢斌)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