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白姐
大董虽然知道自己创业会失败,但是没想到这么个失败的方式。
大董毕业于中国最顶级的学校之一,90年代末就开始学人工智能,这个和“生物科技”“基因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类似,听上去极其高大上,但是即使今天连内行仍旧充满困惑的专业。
马云说,创业是后天很美好但是大部分企业会死在明天,这话说到大董心底了。当然说的不仅是他的创业还有专业。
90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的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设想给全球科技指明了方向,他还记得用实验室里的IBM电脑看到好莱坞电影《AI》时候的惊喜、亢奋和忧伤,那个在生产线上定制的机器人小男孩如此完美,竟然拥有人类的情感和伦理能力,让他打开了对未来的无限幻想:人类未来若是由这些人工智能辅助,简直就是梦想中的无限创新。
虽然他实验室手边的所谓人工智能主要是用于生产线代替人的手的机械臂,也不妨碍他觉得自己正在为未来世界添砖加瓦。
未来无限美好。但是现实之中,学霸大董的职业之路却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他毕业择业就面临着一次to be or not to be 的挑战。虽然名校,虽然地区状元,虽然面向未来的专业,他的选择极少:要么就继续深造,那么就是继续要和实验室里他已经玩了好几年的机械臂继续厮混,要么就本科毕业即择业。相比较于那些机械臂他已经拆拆装装几百遍,以及自己的老师有时候也不知道人工智能的方向,经常用“创造来自你们”作为激励,在他看来就是前途渺茫。加上当时的女朋友建议毕业三年内就结婚,大董选择出来工作,而工作,也是充满挑战。
按道理是顶级名校的,总不至于找不到工作,可是就因为顶级名校的“未来专业”,用人单位也生怕浪费了天才,拒绝得都很委婉,这竟然让他成为最后一批找到工作的人,而找工作本身也是一番周折。
他毕业的2000年代初,硅谷和中关村两件事很火:卖电脑和建网站。他学的人工智能和网站关联不大,但是卖电脑问题总归不大,于是他就在师兄的介绍和带队下进入一家全球顶级的电脑公司,从卖电脑做起。
好平台成就好业务,加上这家全球顶级公司除了福利好职场上升通道通顺之外,也推崇创业和内部创新,于是大董卖了将近十年的电脑后,遇到一次内部创新的机缘:内部开始组建人工智能团队。
作为实验室里摆弄好几年机械臂的大董当仁不让,加入了这个创新团队,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人工智能项目的一颗螺丝钉。
这个被认为人工智能领域惊天大创新的项目烧了大笔的美金和数百科学家的热情和精力,虽然上市几年之后被论证为:不仅巨贵而且没啥卵用。但是上市之初却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风向标乃至领航员,直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一时间风起云涌。而作为参与团队的所有人几乎一时间都身披金甲,全然镀金不说,更成为香饽饽,无论跳槽还是创业,都被疯抢。原本还沉溺于软件和原理验证的大董作为团队中并不多见的华人代表,忽然迎来了人生最受欢迎时刻,最多的时候一天有6轮投资人排队等着和他洽谈,至于顶级的新项目组或创业团队的橄榄枝更是大把的。
就这样大董千挑万选,选择了一家领导情真意切,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大力支持的项目,并且成为牵头人,孵化阶段就拿到来自地方创投引领母基金的投资——并且成为人工智能概念项目的典范之一,这时候的大董重新感知了一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当然,也正如每一次风口乘风扶摇直上的猪一样,风停了,猪的命运就会改变。接下来就是,产品、场景、市场的各种努力,而努力的结果就是十面埋伏身陷重围。人工智能固然好,也是未来趋势,也是战略方向,可是他选择的领域,无论是应用还是产品,始终无法达到预期。
高科技产业投资最大的问题是,不止是投资额大周期长,还包括失败率高,产品研发、场景应用和市场处处受阻,背后的投资就更谨慎,于是形成恶性循环,紧接着是“投资界泡沫”,于是投资也整体收缩,于是恶性循环变成恶性结果。
眼看着公司账上没有现金流,但是人事那边还在不断招人,两头挤压的大董感到了经营乃至生存的压力,作为牵头的创始人,大董把以前卖电脑的所有技能都用起来,推销团队推销项目推销理念和梦想,就是为了从投资人那里拿到续命的钱。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那些排队的投资人,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干脆打哈哈说:没钱了真的没钱了,口袋比脸干净了。
公司的救亡大业,前后折腾一年多,把相关的朋友关系都刷脸用得差不多了,局面也没有太大的改善。大董深觉即使苟延残喘也无起死回生的希望,“一分钱难死英雄好汉”,何况每个月几百万的基础成本,不能说树倒猢狲散吧,总之也很狼狈,反正参与的各方大家都闹得不太开心。
大董自己在决定不再招人的那一刻,也已经开始联系一家研究所先安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