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赚钱新点子(谁是2021年最赚钱的企业?)


做“钱”的生意,永远最赚钱。




01

2021年最能赚钱的企业


早年有句话流传得很广,说是:在中国赚钱,一定要跟党走。


时代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便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在去年全行业都不怎么好做的情况下,也只有央企能够“穿越熊牛”,走出独立行情。


前段时间发布的2021年度《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以营收情况来看,榜单头部公司依次是: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国建筑



上榜绝大多数为央企。


而以利润情况来看,工行毫无悬念再次蝉联“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净利润高达3159亿元,利润规模近乎为阿里巴巴腾讯两大巨头的两倍利润,每天进账将近9亿元。



要知道中国上市企业每年能创造利润超过9亿的,还不到100个;换言之,工行一天就能创造一个百强上市公司。


从工行自己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也能看出点意味。


过去作为中国成长最快的互联网行业,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巨无霸,但在今年无一例外,陷入增长停滞,阿里这些公司不再增长甚至业绩下滑。而工行公布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营业收入约人民币2174.89亿元,同比增长9.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3.48亿元,同比增长10.59%。



不仅在下行周期稳住了业绩,利润还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赚钱效应直接拉满。


当然,工行强大的吸金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2014年,工行把苹果挤下神坛,让它从此稳坐“世界第二赚钱公司”的千年老二位置,而自己收获了“宇宙第一行”的称号。


那一年,工行实现净利润2630亿元,较上年增长10.2%,相当于每天赚7.2亿元,相当于两个中国移动,两个韩国三星集团,三个谷歌,15个半的腾讯,25个百度Facebook,67个联想




02

为什么这么赚钱?


记得2011年,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说到:


“银行利润太高了,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



十年过去,依旧如此。


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各行各业扩产,人们创业,要找他们借钱;经济下行,企业周转压力大,还是要找他们借钱。

管他大环境好不好,银行都赚钱。


从工行的利润结构来看,其中超过一半来自存贷款利差收入,其次是中间业务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以及来自金融市场的投资及交易业务。



最传统的盈利模式就是靠低“买”高“卖”。


比如,你去银行办理五年期存款,银行只给你2.75%的年化利息。接着银行把你这笔钱放贷出去,收取对方7%的利息。就这样空手套白狼赚到4.25%的利息差了。


由于我国的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息都是国家规定的,可以说,这是国家规定银行必须赚的钱。


人家已经在招牌写好了:ICBC——爱存不存。



其次,中间业务也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


你基本上可以把它理解为手续费——比如转账汇款、代办业务、买个U盾等,银行不需要动用自己的钱,仅仅利用自己的系统、人力等就能办好的业务。除此之外,还会收取咨询费、担保费、年费、卡费、管理费、支票手续费等等。


别小看这些费用,只要是金钱来往,都会被它们收取一笔费用,而这类业务又非常频繁,所以总体来说对银行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所谓“风过留痕、雁过拔毛”,用来形容银行的各项收费一点也不为过。


而另一项金融市场的投资及交易业务,这基本上就和用户没关系了。


银行会有一些自己的闲钱,它们可能直接来自储户、也可能来自其他收益。银行自己可不会傻乎乎地让钱放着,他们也会理财,会拿这部分钱去金融市场上投资,从而获得收益。


除此之外,银行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收入来源——上交存款准备金。



银行会把钱存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会支付给银行很高的利息,一般是我们的存款信息一倍以上。


假设我们存在银行的利息是2%的话,那它们存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利息就是4%。


由此看来,以工行为代表的银行们,是躺着把钱赚了,做的赚利差、赚佣金的活,也就是所谓的用钱赚钱。


那银行主要靠贷款盈利,难道不怕钱收不回来,造成经营风险吗?


其实,银行贷款出去的钱,风险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这里必须普及一个概念叫“抽屉协议”



虽然银行借钱给企业或个人时,会要求对方提供抵押物或者各种担保,但为了保险起见,银行常常还会私下与企业签署一份不公开的协议。


这份协议与公开的那份协议往往不太一样,比如会规定万一你还不上钱,由另一个人来承担这个责任。


这样的话,银行就更放心把钱借给你了,因为这份私底下的协议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只是平时不公开而已。


一旦将来某企业违约,这份协议就会被拿出来,所以称为抽屉协议。


当然,它们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债务打包的金融手段,把不良资产证券化,来化解风险。


既有稳定的盈利渠道,还有足够保险的风控手段,做的基本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在整个中国经济中,银行业也是处于一种霸主的地位。在全部A股上市企业中,银行业的净利润占比高达48%,而上市银行占上市公司总数不到1%。



银行目前的状况是政府有意为之的结果。为什么要让银行处于一种“躺着”都能够赚钱的地位?原因非常简单,需要银行为政策服务,因此必然要“保护着”银行。


在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中,银行业存在高额的利润率,而且进入的门槛又很低,那么大量的资本开始进入银行业,进入影子银行业,加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下滑,最终使得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与其投资风险挂钩。


所以,在市场竞争和利润最大化的引导下,资金会流向风险调整后投资收益最高的地方,而不一定是政府最希望其流向的领域。也就是说,政府无法控制这个金融体系,也无法决定资金的分配。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那么谁来为那些带有政策目的的项目提供低廉的资金呢?


显然,要控制金融体系为己所用就不能保有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银行能够实现比其他国家更强悍的盈利能力。




03

为什么是“工行”?


四大国有银行实际上是做着差不多的生意,为啥只有工行这么突出?吸金能力远超同行们。


其实别说是国内相同的银行了,大工行的市值=巴克莱银行+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渣打+瑞银+东亚银行+韩国国民银行,把亚欧大陆上知名的银行捆在一起,也没有工行大。


银行和银行之间的差距,有时比人和狗之间的差距还大。


论及根本,工行之所以能成为“宇宙行”,核心原因有四。


一是底子好。


1984年成立的时候就全盘继承了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那可是当年国内唯一的商行业务,相应的客户群体和人才队伍非其他行可比,所以发展的基础和底子本来就好。



二是银行改制成功,企业治理成功。


虽然工行继承的底子好,但在当年政企不分的情况下还是玩得快倒闭了。


本世纪初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在会计上是技术破产的。随着中行率先引入战投开始改制,工行也成功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并上市。


工行上市规模就很大,且相对来说工行没有引入股份多的强势战略合作方,在企业转制上没有那么严重的“中不中,洋不洋”的改制内耗。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改制以来工行的高管层稳定而实干。尤其是姜建清是中国银行体系中少有的银行家,而非政治家。


三是工行抓住了国家经济,金融业改革和信息技术爆发的时代趋势。


工商银行是建国后从中行里第三还是最后分出去的,和农行中行比他的人员结构年轻,资产也是分的城市工商类资产。


十几年来,外贸,房地产,政府投资,铁公基,人民币国际化……等等风口无一例外最大利好工行。金融业大改革大发展,各种新金融业务,都没落下。


四是最注重金融科技革新。


从宏观上来说,所有大行的战略规划里,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发力的重点。


但是以前做大户,还能靠人盯人,现在做散户,就非得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不可。


从几大行去年年报能看出,他们提及“金融科技”频次,有很明显的提升。


曾有媒体对“宇宙行”的科技业务的评价是:


工商银行不仅金融科技人才投入最多,有一支三万多人的科技铁军。还通过专门成立“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的形式,加码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



工行的金融科技实力,能打造同业都纷纷效仿的风控护城河,也能给个人金融银行有力支撑。


这四点优势,是其他银行难以复制,或者是想做却没做到的,因此工行展现出更强于其他国有银行的业务能力与盈利能力。




04

尾声


2021创意创业点子

像工行这样国有行的超高利润与盈利能力,其实是符合中国基本情况的——金融业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得益于中国的高速增长,以及服务于国家经济决策的需要。


但这种业态,窃以为并不合理。


高利润主要因为银行业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资源。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中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货币推动的阶段,银行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角色,是中国的金融结构决定了银行的高额利润。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极其单一,单个银行不存在垄断,但作为整体的银行业就是垄断。


在某一历史时期,这种垄断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好;不过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银行过度垄断金融资源,可能会成为发展的阻碍。


毕竟,高额利润很大程度上是从实体经济的利润里掠夺过来的。


未来,中国转型如要取得成功,还得看能不能破解金融资源的垄断,把银行等金融机构移出盈利的舒适区。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