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问题(「标杆学习」某车间生产效率提升方案)


机顶盒数字拉(A、B)生产效率提升方案

一、现状把握

数字拉主要负责各种机顶盒的组装,其中以华亚数字机为主,主要订单客户有大连,航天,朝阳十堰,四个客户组装的工序基本一致。数字拉由两条拉组成,分别为数字A拉,总人数为34人;数字B拉,总人数为31人。


由图表可知:

在6.18-6.27期间,朝阳的生产产量为9550,占所有产量的31%,故以朝阳的作业流程作为改善对象。


二、问题分析

1.产能统计报表分析

由于数字A拉比数字B拉的熟练度好,故以数字A拉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更好的分析,本次取 6月25日的产量报表分析,因为该天生产稳定,并没有出现停机现象。



黄色虚线代表今天的平均产量,平均产量为194pcs/h,较低的两个产量因为需要中休,如果除去该段时间的产量,平均产能达到了200pcs/h,目标产能已达到。这时改善的目标是提高作业效率以及稳定产量。


2.工艺流程分析



3.作业流程程序分析


利用5W1H提问分析技术对每一个工序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

1.随着作业员熟练程序的提高,有个别工位现在只需要一个工人就可以很好

地完成该工位的内容,但作业流程依然没有任何改变,造成人员浪费;

2.如果说目标产能为200pcs/h,那么整条拉不存在瓶颈,经过分析后,发现

影响产能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A.测试工位在处理不良品的方法,每次当遇到不良品时会用掉8S的时间去

标识不良品(如下图所示);

B.机顶盒重启引起的测试等待,等待时间长达35秒。



4.生产线平衡分析

加工不平衡很大。加工流程上最短的加工时间为5秒,最长的加工时间为15.6秒,两者相差三倍。


根据生产线平衡计算公式:

运营管理中生产效率怎么求

生产线平衡率=各个工序加工时间总和/(工序数*最长加工工序时间)*100%


由上图可以知道,该线的生产线平衡率只有63.5%,由此可以说明,这条拉的实际作业效率很低,引起的现象也很显然易见:有些工位堆板很严重,有些工位却非常闲。


5.工序分析

工序研究是指对一道工序的全部影响因素(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进行分析、改进或者新的设计,以使该线工序的生产活动最优化和标准化的研究活动。对两条拉的工序进行研究时,首先进行现状调查,发现有以下问题:

  • 工人普遍缺少发现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有职前没有培训以及工人的自身权力很少;
  • 作业指导书不规范而且并没有得到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A、指导书上没有指定作业人数;B、指导书与排拉工位不符;C、没有严格限定作业(动作)的顺序;D、没有标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 处理不良品的方法不当,具体表现为:A、很多时候,当检测到不良品时没做任何标识就摆到架上;B、没有规范好不良品的摆放位置;C、对于不良品的容器并没有作出的标识。
  • 返修品没有作统一处理;
  • 来料不齐造成停工的现象时有发生;
  • 线上的设备没有做定期维护。


三、改善对策

1.作业流程改善

经过实验分析可知,点播工位与基本功能测试工位所用的信号线是可以互换的,也就说信号线的来源是相同的。在这里,改善的方法为把两个工位合并起来由一个作业员来完成,效果如下:

  • 减少了点播工位10秒的插、拔线时间;
  • 减少因基本功能测试后重新上电而造成的系统载入时间等待;
  • 两个工位的操作重复多,合并后操作更加简易;
  • 合并后的标准工时为30秒,由两个作业员来完成,折算工时为15秒,作业人员由原来的4个减少到2个。


2.生产线平衡改善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整条拉上加工时间最长的工序为“放盒,贴标”,作业时间为15.6S,理论产能已达到230psc/h,已达到了目标产能,故最改善的重点在于稳定产能在230pcs/h,作业时间不超16S,提高作业效率。


改善方法如下:

将“剪脚及外观检查”和“装按键”合并,将装按键中放底垫的操作留给下一个工位完成;装主板工位由原来两人操作改成一人操作;


3.作业方法改善

四、改善效果预估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