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题
1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试根据经济学原理讨论以下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环境污染为什么难以由厂商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加以管理?
(3)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中,你认为厂商通常喜欢税收优惠还是补贴的方式?请说明之。[武汉大学2017研]
【答案】
(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外部性问题,具体来说是外部不经济。外部性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外部性。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社会成本的增加,但是企业并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最终社会边际成本高于企业私人边际成本,使得企业的产量高于社会最优产量,过多的产量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由此产生环境问题。
(2)在存在外部影响的条件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原因主要有:
①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以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如污染问题为例,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小,即污染者只对少数其他人的福利造成影响,则此时污染者和这少数受害者可能在如何分配“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好处问题上能达成协议;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大,即污染的受害者众多,则此时污染者和受害者以及受害者之间要达成协议就更加困难,协商的过程也会产生巨大的费用。
②很难避免“免费搭便车”的现象。例如一家厂商进行了生产技术的改进来治理污染,其他厂商就会有搭便车的想法,从而利用先行动厂商的正外部性位置牟利。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厂商愿意先行动进行污染治理。
③势力的不对称性。即使污染者与受害者有可能达成协议,但由于通常是一个污染者面对众多受害者,因而污染者在改变污染水平上的行为就像一个垄断者。在这种情况下,由外部影响产生的垄断行为也会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污染者导致外部不经济,自行解决污染的成本远大于直接将污染排放入环境的成本,所以不能自行解决,必须由政府出面加以管理。
(3)要治理环境污染,政府应将厂商的产量限定在厂商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的产量处,假设政府想设定的目标产量为Q0,原本的市场均衡产量为Q*,由于污染属于负的外部性,可知原本的均衡产量过高,即Q0<Q*。假设无论在哪种情况中,政府限定厂商的产量都会使价格上升,且新的价格将由需求函数决定,并设政府治理前厂商所获剩余为PS。
要通过税收优惠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政府应对厂商收取税收,但对厂商低于Q0的产量实行税收优惠。
①当对企业征收的是从量税时,政府对厂商超过Q0的产量征税会增加企业的边际成本,导致产量大于Q0部分企业的供给曲线上移。如图10所示,对高于Q0产量所收取的税收将使得厂商原本的供给曲线中高于Q0的部分向上移动,最终,厂商将选择生产产量Q0,此时,厂商所获得的剩余为:PS-三角形ABC面积+矩形CDEF面积。
图10 通过税收优惠治理污染
②当政府对企业征收的是定额税时,税收优惠的政策与补贴政策相同。政府限制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0,并对厂商剩余的损失进行补贴。如图11所示,当三角形ABC面积大于矩形CDEF的面积时,政府对污染的治理会使厂商的剩余由PS减少到PS-三角形ABC面积+矩形CDEF面积。这个时候企业只需要对厂商相当于三角形ABC面积-矩形CDEF的面积大小的补贴即可以使厂商的剩余增加到PS的同时达到治理污染的效果;当三角形ABC面积小于或等于矩形CDEF的面积时,政府的限产政策反而会使厂商的剩余增加,即新的剩余为PS-三角形ABC面积+矩形CDEF面积,这个时候不管政府给予的补贴大小是多少,厂商都会执行政府的限产政策。
图11 通过补贴治理污染
因此,当政府对厂商的污染征收的是从量税时,厂商在政府补贴后的剩余会大于政府税收优惠后的剩余,此时厂商会选择补贴的方式;当政府对厂商征收的是定额税时,政府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对厂商的剩余作用相同,这个时候这两种方式对厂商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