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至2010年间,在四万亿刺激计划效果显现之后,经济得以复苏,楼市开始疯狂,二手房也开始异常活跃,据北京链家当时做出的统计,买卖双方供求比例大概在1:7,意味着有一个人卖房,会有七个人等着买。“恐慌性购房”成为那个时期的专有词。而炒房客也囤积居奇,“大显身手”,很多人把钱从股市中取出专门用于炒房,全国热点城市尤其是北京房价因此上涨20%以上,房子脱离了住的本质,沦为投机者获利的金融工具,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先是2010年1月10日新华社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共有十一条,简称“国十一条”。《通知》中,2008年底因促进楼市消费而“开口”的二套房贷政策重新收紧,明确二套房首付比例必须不低于40%。“国十一条”从“调结构、抑投机、控风险、明确责任”四个方面,正式确定了2010年楼市政策基调,表示政府遏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决心和强硬态度。紧接着,更大力度的“新国八条”与次年出台,2011年1月2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新国八条”),要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该法出台,炒房客一片哀鸿,尤其以温州炒房团的土崩瓦解为代表。土地市场迅速降温,房价也在短时间内回归正常水平。自2011年以来,调控成为常态,虽偶有放松,但坚持调控的决心是政府有关部门始终未变的。
点评:
2011年的新国八条,使调控成为了长效机制,限购成为了关键词,有力地遏制了投资投机等扰乱市场的行为,但也“误伤”了一些真正的需求者,未来改善居住条件,人们不得不从假离婚或者假结婚来换取买房资格,坊间甚至流传着女婿与丈母娘结婚离婚来躲避限购政策。这种非市场手段的调控措施留给房地产的思考是:真的限得住房价吗?2011年北京的房价以东四环某项目为例,大概在28000元/平方米至30000元/平方米之间,但经过限购的几年后,目前该项目房价处于80000元/平方米左右,这是为什么?房价与限购之间,存在着多少必然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