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体制的优缺点(从德国的现在看我们的将来:“普职分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关注、评论、转发支持,您的支持是我持续输出更好内容的动力!谢谢!

德国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读初中、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如果你的孩子并没有你期望的那样学习成长,你会怎么样?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同样活泼健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只不过文化课成绩不好,可能上不了高中,无法走你给他曾经规划好的路线,你会怎么样?

在上一期《从“普职分流”到“普职分类”——我国高中教育迎来重大变革》的文章中,我们谈到在即将实施的《职教法》中,强调了将“普职分流”改为协调发展,“在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贯通招生和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职业教育在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更加顺畅。”那我们又该如何协调发展,如何保障呢?


其实回顾之前职业教育的失败与家长们对于普职分流的惧怕心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职高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意识与管理的缺位。咱们不妨拿在这类教育方面最为成功和堪称典范的德国教育体制做下参照。

德国的职业教育称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堪称德国“国宝级”的教育体系。

德国孩子6岁上小学,四年后即进行分流。第一种通道是以攻读大学为目标的文理中学,学制9年,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和高中连读,19岁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高校。

另外两种分别是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课程具有浓厚的职业导向色彩。学生在毕业后,便开始寻找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岗位,找到培训岗位的学生可以到对应的国家的职业学校接受免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数量而言,传统上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选择文理中学,职业教育是众多学生的选择。


在德国,年轻人并不全把读大学作为唯一学习的目标。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在初中毕业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寻找合适的企业和岗位,企业寻找心仪的准员工。经过双选后,学生便进入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中。他们一部分时间在学校上课,一部分时间到企业实习并领取报酬。毕业后,大多数合格毕业生正式进入实习企业工作。

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负责教授理论知识、道德情操等文化修养课程,企业则负责教授必备的劳动技能,这就是所谓“双元”的由来。也就是说从上学期间学生已经和企业开始彼此熟悉、磨合,保证了正式步入工作后的“无缝对接”。


德国学生在16岁左右毕业时,如果选择“双元制教育”,立刻便可以有每月约1000-1200欧元的津贴收入,19岁可以拿到正式收入。如果继续读普通高中,再一路读到硕士,则是在27岁左右时才有收入,而且收入只比技术工人高20%—30%,“硕士学历的学生,可能到50岁,在总收入上才能追平职教生。

除了收入因素,“双元制”教育也已实现了与高等教育的贯通,学生同样可以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学业合格者同样可以获得硕士等高等教育学历。“双元制”让学生在学校就开始拥有较强的实干能力,帮助其成长为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看到这我想咱们许多的中国家长一定羡慕不已,因为德国的教育体系为孩子的将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获得幸福,受人尊敬,其实这不就是身为父母最希望孩子们能够得到的吗?

但每个国家的条件和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尽管各个产业门类健全,但工业水平和制造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很大的提升,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制造业利润水平低,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我们就无法达到像欧美日那些传统制造业强国的员工那样高的薪酬水平。


可喜的是国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有了《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蓝图,同时在规划蓝图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又适时地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这一环一环其实都在稳步有效地推进。其实我们新的《职教法》中已经隐约浮现了这样的影子。这不难看出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对于优秀技术性人才短缺的现实情况,国家长远发展对这类人才的强烈依赖与需求将一直存在。

地位与待遇的提升又必将会触发到社会收入的分配的调节机制,进而引发我们整个社会氛围与观念的转变——家长不再为孩子的未来焦虑,高中与大学也不再是孩子未来唯一的出路,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更多元与开放的,“普职分类”机制也将更成熟,更系统化,每个人都能找到提现自身价值的生存之道,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关注、评论、转发支持,您的支持是我持续输出更好内容的动力!谢谢!

从“普职分流”到“普职分类”——我国高中教育迎来重大变革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