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教育与小学
在德国,学前教育设施和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负责幼儿园的主要是教会、福利联合会以及乡镇,有时也有企业和协会。学前教育的中心内容是社会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儿童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幼儿园应支持和充实家庭教育,并弥补发展中的不足。儿童主要以游戏方式学习。在通常情况下,儿童只是上午上幼儿园,只有一部分幼儿园提供全日照料。从1996年1月起,把幼儿送入幼儿园成为父母的合法要求。但是,上幼儿园仍然是自愿的。孩子的父母也根据收入情况向幼儿园交费。所有3~6岁的儿童中,上幼儿园或托儿所的约占79.6%。
儿童6岁开始上小学,一般为4年,在柏林和勃兰登堡州为6年。在大多数州内,小学一、二两个年级不给孩子的学习成绩打分数,而只给一个报告形式的评语,借以描述在各个学习科目中个人的进步与弱点。小学阶段,儿童主要学习读、写、算的知识和常识,所设的课程主要有德语、数学和常识,学校的课程多安排在上午,下午学生可以用来参加课外活动。德国对小学生的书包有规定,书包的重量不得超过儿童体重的1/10,并且是双肩背带。学生的课本一般采取借阅形式,学校图书馆一般都提供学生用书。学生学习满4年,如果学完教学计划内的课程,成绩合格就可以毕业。毕业后升入哪类学校,一般不需考试,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由教师和家长商量决定。学生可以直接升入普通中学,也可升入实科中学或综合中学,不过后两者需要学校的推荐书。如果没有学校的推荐书,则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考核,成绩合格,同样可以入学。
2.中学教育
大约1/5的儿童在小学毕业后升入普通中学。普通中学给学生以一般的基础教育,所设课程主要有德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一门外语(大多数学英语)和劳工理论,以便于他们走上职业培训的道路。普通中学毕业生大多数会进一步接受双轨制职业培训,由此开启了通向手工业和工业中许多职业的道路。在普通中学5年或6年毕业后,开始职业培训,并至少上一所职业学校至18岁结业为止。
实科中学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对学生进行拓展的普通教育。它通常包括5~10年级的6个年级,以中等学校毕业作为入学深造的资格,例如,可以上职业专科学校或高级职业学校。2005年实科中学毕业的学生大约占全体中学生的39.7%。
文理中学一般为9年制,对学生进行深化的普及教育。过去它分为古典语文文理中学、现代语文文理中学和数学自然科学文理中学,今天这种分科已几乎消失。文理中学的高中阶段包括11年级至13年级。在这个阶段里,课程制取代传统的班级制。在某些或某类必修课程范围内,高中生仍然可以根据扩充的课程设置来选择个人的重点科目。学校的课程分属不同的领域,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技术3个领域。在从入学到通过高中毕业考试的每一个年级中,学生都必须无例外地从这3个领域的每一个领域中选读课程。除这3个领域外,必修课还包括宗教课和体育。文理中学的高中以4个科目的考试结束学习。考试及格者通常获得升入普通高等院校资格证书,持此证书即可在高等院校的任何专业学习(极少数招生人数受限的专业除外)。德国没有类似中国的高校招生考试。
3.高等教育
德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海德堡大学建于1386年,另外的好几所大学也已度过500周年校庆,其中包括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和罗斯托克大学(建于1419年)。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是德国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威廉·冯·洪堡在1810年创建的柏林洪堡大学所承载的教育理念对德国的高等教育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按照洪堡教育理念创办的高等学校只为少数学生着想,它是一个从事纯科学的、目的性不明确的研究与教学场所。后来,这种理念越来越不符合工业社会的要求。因此,建立了工业大学、师范大学、艺术和音乐大学以及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专科大学。高等学校担负着在科研、教学以及培养科学新生力量方面的重任。
如今在德国大约有高等学校423所,包括309所综合性大学、58所专科大学和56所艺术音乐类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在德国约有250万名大学生,其中120万为女生。2012~2013学年冬季学期注册学生总数约占19~26岁青年总数的33%。目前德国高等学校中最受欢迎的专业包括:法学、经济学及社会科学、工程科学、语言及文化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以及人体医学等。除了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学外,德国规模最大的大学是慕尼黑大学,在校学生4.7万多人;对于国际顶尖科研人员来说,这两所大学也最具吸引力,慕尼黑大学曾先后培养出至少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研能力最强的大学是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此外还有最大的私立大学——位于爱希施泰德-英戈尔施塔特的天主教大学。
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原则上需持有文理中学毕业证书或进入高等学校的资格证书。由于求学者人数众多,学习名额有限,因此,几种专业定下了全联邦的或地区性的接收名额限制。各高等学校挑选大学生的标准主要是中学毕业考试的总分以及在中学毕业与申请大学入学之间的等待时间。德国各类大学都没有入学考试。
高等学校除了教学任务外,尤其要在基础研究方面满足现代社会不断提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完成这些任务,从20世纪60年代起,高等学校通过扩建和新建、增添教学人员以及增加经费等措施得到扩大,开设了新的课程,学习越来越考虑对口。按照《基本法》规定,高等学校的扩建和新建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高等学校根据其任务确定专业设置、人数、规模,从而保证有足够的和均衡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在德国西部各州扩大学生名额和科研设施的阶段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在德国东部各州建设新的高等学校结构尚需继续做出特别的努力。今天,高校建设的共同任务是使德国高等学校现代化,并加强和保持它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从1999年起,联邦政府明显地提高了对高等学校现代化做必要投资的财政费用(2000年提高至20亿马克)。但是,扩建仍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最近几年高等学校的经费、教学设施、科研水平、学生学习状况等都很不理想。
高等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支柱始终是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其相当的其他高等学校。在这些高等学校里的学生以通过文凭考试、硕士考试或国家考试而结束学业。从1998年起,越来越多的学科设立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接着可以继续深造直至通过博士生考试取得博士学位。但也有几门学科只以硕士或博士考试结束学业。迄今为止在许多专业流行的取得教授席位资格的做法,将在高等学校进一步改革的框架内被取消,并被国际上通行的确定教学能力的做法取代。作为德国高等学校的第二支柱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在工程技术、信息学、经济学、社会学、设计和卫生等学科内提供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学习,以文凭考试结束学业,并从1998年起开始设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今天,几乎有1/3的新生选择此类高等学校。这类学校的学制较短,学习的结构化较强。
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有联邦统一的框架规章,在此基础上,各州制定和颁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章程。大学生可以在许多科目里自己决定学习哪些重点课程。大学生原则上不向国立大学交纳学费。个别州收取学生学习第二专业或长时间学习的费用。如果大学生无力负担其生活及学习所需费用,他们在法律上有权根据联邦教育促进法获得国家的助学金;不足部分可以取得无息贷款,在资助期限到期后归还。
在德国高等教育中,学位包括学士、硕士、理工科硕士(德制)、文科硕士(德制)、国家考试和博士。博士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很大的比重,在大学毕业生中有40%的人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德国的大学不设专门的研究生院,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由各个研究所承担。攻读博士学位的人不需要进行专门考试,而是由研究所的教授选定。一般来说,攻读博士学位的途径有三种:一是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得到奖学金的人,可以直接成为博士生;二是大学毕业后留校正式任助教的人,他们经研究所的教授考查后,认为有培养前途,便可以被接受为博士研究生;三是毕业后已从事某种工作,后来自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且有研究所的教授愿意任其指导教师者,就可以成为博士研究生。博士生没有严格的学年限制,获得博士学位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在德国,医学专业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多,因为德国的医生按法律规定必须拥有医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1974年成立的哈根函授大学是德语地区唯一的函授大学。1999~2000学年冬季学期的学生将近4.68万人,由各地区的学习中心——其中几个设在讲德语的外国及中东欧国家——进行函授学习辅导。除了哈根函授大学外,私立的函授专科大学也在联邦范围内提供函授教育。各地的高等学校也越来越积极地在函授学习方面开展工作。互联网和多媒体为函授学习开辟了安排现代化的和根据需求的学习计划的可能性。它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类似高等学校现场教学的各种函授学习模式,如虚像实验室或模拟的大学现场教学,有好几个州建立了可提供虚像学习的联合机构。仅参加哈根函授大学虚像教学的学生目前就有1.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