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不同(中国教育应独立思考,学习“他国模式”需慎重)

中国教育应独立思考,学习“他国模式”需慎重。

如今,一些媒体将德国的教育水平吹上了天,甚至有些人觉得德国教育就是中国教育的未来。

实际上,德国的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大学(Universität)和技术类高校(Fachhochschule)。从中国的一些技术大学设立来看,似乎中国也的确有些学习德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意味。不过,中国要升级制造业,自然不能离开“技术人员”,技术大学的设立也符合中国发展。


无疑,德国的教育模式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也并非是“完美”。即便是中国教育要学习德国教育模式也应该慎重,毕竟中国与德国国情差别很大。因此,中国无论要学习哪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都应该不仅看到他们的优势,还应该看到他们的劣势。

就德国教育来看,其高端前沿科技领域依然无法与日美相提并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也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决不能“拿来主义”,要有思考,也要慎重改革。


那么,中国的教育应该怎么走?

笔者以为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他们可以在前沿领域取得不错的成就。不过,发挥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自然离不开高校,离不开教育。因此,中国的教育模式还是只能走自己的“教育之路”。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中国未来可能形成研究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而前者可能更注重研究,前沿科学,而后者则关注应用方面。这些年一些职业院校升级为了职业技术大学,可以说是在制度上做出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媒体也呼吁中国能够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其中包括了成为公务员、教师等等。可见,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社会地位会进一步提高,是否能够成为与研究型大学并列的一类大学,也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德国教育

实际上,德国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种取舍,他们更注重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说,德国高等教育中少有拔尖的高等学府。毕竟在培养拔尖高校和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很难兼顾,尤其是对于人口较少的国家,做到这一点更难。相反,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或许可以保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大学存在,也能够兼顾多数高校资源的均衡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多元化。


当然,中国的教育也应该关注经费问题。

许多高校难以发展,可能很关键的因素,就是经费受限。这也意味着无论是职业教育发展,还是高等教育发展,都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显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高校将从中获益。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可能因为德国的教育模式也导致该国制造业很难与美国形成竞争。中国需要升级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需要在前沿领域获得更多优势,这也意味着德国教育模式很难符合中国国情。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选择教育模式的时候,应该慎重选择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而且不能只看其他国家教育模式的优点,更应该看重他们教育的弊端。


当然不可否认,德国制造业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我们不可以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中国的教育相关部门,应该更加独立地思考,正确看待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用非凡的智慧来改变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看着其他国家教育模式的长处,就简单粗暴的“拿来”应用。

今日话题:

你认为德国教育适合中国吗?请在评论区告诉大家吧。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