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不想走,走了常回首,这里的山水真风流;走了想你的山,来了爱你的水,这里的山水最风流”一曲优美的旋律唱出了文登依山傍海,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象。文登,我的家乡,隶属于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处于烟台、威海、青岛三个市的中心区域,不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更有着1400多年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胶东半岛少有的千年古县城之一。
“田夫晒字”是秦始皇东巡路经文登留下的另外一段佳话。秦始皇一行路过昆嵛山下一个村庄时,发现有两个村夫在一块龙形石头上翻晒树叶、树皮,旁边还有几个孩子在朗诵诗文。他们见官兵过来,抱起树皮、树叶就逃命。李斯很奇怪:他们为什么弃衣食而抱着树皮树叶跑,是不是里面藏有长生不老药?便差人将两人抓回来。一看,树皮树叶上全写着字。经询问,两村夫乃黄氏兄弟。耕作之余,他们在树叶树皮上写诗作文,怕霉烂,经常拿到山石上晾晒。秦始皇接过李斯呈上的树叶树皮一看,禁不住连声赞叹:“龙石晒字,难能可贵。”黄氏兄弟居住的山庵,由此被称为龙石晒字,也就是今天文登的“晒字村”“晒字镇”。
宋元丰八年苏东坡被任命为登州太守,他在此任只做了5天。尽管如此,大诗人在目睹文登民众勤奋好学风尚后,不由得发出“至今鲁东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的赞叹。明万历四十二年,文登知县有禁令谓:“文山乃文邑祖龙,民命文运悠关,如有在此取土者,罚土千担,树千株。”一道禁令由取土而言及“民命文运”,足见文化在历朝历代文登人心目中的地位。1940年,召文台及其他古建筑群尽毁于日本侵略军之手。现在的文山公园召文台,经过1980年重建,1991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扩建后,气势更加恢弘壮观,成为文登的标志性建筑。
沿着侧面的台阶而上,汉白玉雕花栏杆素雅洁净,只见城墙上由黑砖砌成的68个城垛均匀分布,每个城垛上都设有瞭望孔,恍若时光倒流穿越置身于秦朝。飞檐硫璃瓦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红瓦红墙,雕梁画栋 ,主梁上绘有“双龙戏珠”,“金龙腾飞”等古典图案。瑰丽精美,端庄大气。飞檐下悬挂着1米长两米宽的门匾,著名书法家启功亲笔手书“文山公园”4个大字,笔力苍劲雄厚,与古朴的建筑浑然一体。
穿过公园的大门,两颗高大的古玉兰树分列两旁,石阶上方矗立着高大的石舫,石舫高10米、宽16米,分主门和东西侧门 ,四只石柱顶端镌刻着鱼鳞纹剑一般直至蓝天。正面额曰“秦代遗踪”,两侧各有对联一付,上联“黔首知书田夫晒字昆嵛佳话至今传”,下联“祖龙驻跸文士登山古县得名自昔始”,为现代我国著名学者于植元撰写;石坊背面为北京著名书法家大康手迹,额曰“文山毓岫”,上联“民丰物阜不夜代长夜”,下联“耕作絃歌文城胜武城”。石舫前方西边,设有召文台石碑,石舫东西两侧是宽阔地带种植着柿子树,每颗树下四角为花岗石,花岗石的中间嵌入防腐木条,上面坐满了游园玩累了的孩子,神清气闲的老人,纳凉的人群里不时地传出阵阵欢笑声。
前方台阶两边,两排高高尖尖的塔松傲然挺立,东边是钟楼,西边是文星石亭,清幽静美,玲珑古雅。亭额“文星石亭”为柳倩所题。亭内矗立的文星石高1.8米,宽1米,竖书“文星石”三个篆体字。整石呈柱形,从下向上逐渐变尖,如萌芽出土,茁壮成长。亭内描梁画栋,“访友图”、“昆嵛山水”、“柳绿荷香”、“天外飞石”等水墨国画意境空明,清幽淡远,栩栩如生。落款曰齐人田丹。
沿着青石阶登上山顶,一座宏伟高大的建筑兀然矗立于山巅。这就是中心建筑召文台了。召文台是台体式建筑,台高21.9米,暗合秦始皇公元前219年君临此地。建筑面积480平方米,长宽各约50米,整个建筑由台基、庙宇和台院组成,分上下两层,呈下宽上窄结构,四角各有一龙头探出墙外,四周为汉白玉围栏,飞阁流丹,气势恢宏,阳光的照耀下更加富丽堂皇。第一层为“文登学陈列馆”,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书额。内展文登历代名人事迹与著述。大门两侧个有一个秦朝青石雕刻石鼓。高大,厚重的黑色大门顶设有4个门档,每扇大门各有九排铜钉,每排九个。陈列馆分为文登历史渊源、明清进士、近代战争、当代军政要人、文坛名将、海外赤子、文登经济发展等几个版块,是文登发展的一个缩影,为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弘扬千年文明,重振古老文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被威海市委市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站在高高的召文台上远眺,天高云淡,高楼林立,宽敞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奔流不息,秋风飒飒,令人心旷神怡;近处美丽的文山公园就在眼前,参天的古槐树,银杏树,紫薇樱花等100个树种一万多棵树点缀其中,松涛阵阵,百鸟鸣唱。芳草绿地旁,秦朝青石石雕狮子,龙,猴,象等图案让人抚古思今。今天,文登人民秉承先贤遗风,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相信勤劳朴实的文登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文登学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把文登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云上云上
编辑:文心人